非物质文化遗产_政府网群_隆尧_新华网河北频道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05-19 18:40:09来源:隆尧县委宣传部

分享至手机

  泽畔抬阁

  泽畔村位于隆尧县西南部,西与内邱,南与任县毗邻。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繁花似锦,而在众多形式的民间艺术中,又尤以在当地已经盛行600余年,集戏剧、杂技、舞蹈、美术、音乐为一体的游艺活动--抬阁,倍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

  抬阁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扛神"活动,后逐渐演变为抬由活人化妆的"神",后变为四人抬,再演变为现在的八人抬阁,一步步发展成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元末明初,战乱频繁,灾害频发。中原一带十室九空,千里赤地,荒无人烟。山西的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结万民,发放粮资,遣赴各地,开疆拓土。历时50年,迁民18次,外迁人数达百万,遍布当今的京、冀、豫、皖、苏、鄂、陇等18个省市,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抬阁这种艺术形式也就随着移民传播到了祖国各地,并逐步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抬阁艺术。泽畔抬阁就是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秋,随马姓二兄弟由山西洪洞移民至泽畔落户。现该村仍有"马家斜子"等地名。

  由于历史上泽畔多为沼泽地,交通极为不便,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所以600年来,泽畔抬阁没有向任何地方传播。过去绝不外出表演,也极少同外界交流,在本村每12年(逢龙或虎年)表演一次。1946年正月,为庆祝抗日胜利,泽畔村民组织了抬阁表演,其规模是历届最大的一次,周围乡村,以至邢台、石家庄都有人前来观看。改革开放后,为繁荣农村文化活动,一度中断的抬阁表演由当时任隆尧县文化馆馆长的陈癸山以及东良乡文化站专职人员的商文堂,带领村民对泽畔抬阁重新进行了挖掘、整理,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重放光彩,并多次在邢台全运会、元宵节乡艺汇演等活动中获优秀奖。2007年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泽畔抬阁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神秘莫测。表演时一演员长时间在另一演员手掌之上作舞,或一演员肩扛一棵秫秸而另一演员则站在秫秸上长时间表演,新奇奥妙,使人叹为观止。演员被众人抬起在半空中表演,配上鲜艳的服装,造型别致有如仙女下凡。再加上排鼓、别杠开路,武术、秧歌、太平车、旱船、拉碌碡等断后,队伍庞大,气势雄伟。演员在表演时不念不唱,仅有头部、双臂的简单动作。扮相和造型多来自民间传说和戏剧,有吕洞宾戏牡丹仙子、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三打白骨精、关公保皇嫂、白蛇与许仙、岳飞与秦桧等,同时也视不同年代穿插一些具有时代内容的题材。

  泽畔抬阁自马氏二兄弟由山西洪洞县带来后,当初只在马家择人传承。为了保密,每次表演时,在马家院中,将闲杂人等驱赶出院,闭门安装,捆扎停当,再抬出表演。表演时,阁床两边各随2人,防止他人掀看布帘观看其中奥秘。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泽畔抬阁才逐步有了外姓传人。

  尧山庙会

  我国农村庙会兴起的时间较早,最早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形成。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它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从今天庙会的某些遗存来分析,庙会的兴起应与祭祀有关;佛教传入我国后,寺庙相继兴建吸引部分善男信女,对庙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它又和民间自娱及信仰活动融合在一起,使庙会具备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

  尧山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西8里处,含南山尧山和北山宣务山,是尧的封地--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这从众多的史料中可以得到印证。"从《尚书》、《山海经》到《左传》、《史记》……从汉代建于山顶的尧祠、立于柏人城西门内的徐整碑到东魏武定三年的彭乐记功碑,从元代郝经撰的唐帝庙碑、杨刚中撰的舜禹殿碑到清乾隆时柏乡人韩瑶所撰的'万古流芳'碑,都记载着宣务山是我们祖先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陶唐氏的封地,山以西的柏人城是他所建的国都。"(张志春《人杰地灵宣务山》)

  又由于此山是在华北平原的腹地突兀而出,格外引人注目,由此山兴起的庙会也十分有名气,尧山庙会以其独持的祈福安慰及抚恤、亲情友情的沟通、物资交易和民间自娱、文化交流等功能历久不衰。

  尧山庙会以祭祀而兴,以求神拜佛而影响日大。祭祖是祭祀的主要活动之一,据史料记载:至少从汉代起宣务山顶上就建有尧祠,以后历代都在宣务山上建有唐帝庙以及禹舜殿,每年官府和民间都要择良辰吉日上山祭祖。隋朝时,佛学翻译大师彦在宣务山上修筑隆圣寺;唐朝时,官府也曾左山上开凿许多石室,建塔立碑,摩崖造像,拜佛之风遂起。明朝在南山建有尧帝庙,北山上修有三天阁、大悲殿、大佛殿等殿阁。清朝康熙年间,尧帝庙迁往北山上,祭祖和拜佛合流。之后,庙会从祭祀、拜佛逐渐发展到杂神信仰以满足大众需求。

  尧山庙会每年共有农历四月初一、六月初一、十月初十、十二月初一等4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农历四月初一的庙会。据清乾隆年间柏乡人韩瑶所撰的"万古流芳"碑载:"四片上旬,庙门洞开,则四方远近,百里内外,或乘骑以奔驰,或携男女以徐步,或千人百人林林起会于庙顶,或五步,十步历历叩谢以拜神,迤逦而来,络绎不绝。"说的是尧山庙会的盛况。为何尧山庙会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呢?"万古流芳"碑载:"山顶筑有菩萨庙一座,感无不通,求无不应,凡为父母之疾,为儿女之厄者,处心祝祷、无不灵验,以故焚香还愿之人,无时不有。"尧山庙会辐射区域因此远在百里以外,香客、游人众多,为香客、游人提供食宿的聚落式茶棚应运而生。"茶棚顾名思义即烧茶舍水和小憩的地方,但是,聚落式茶棚是为满足外县村民食宿而建的。其建制是冀南式四合院,有神坛房、卧房、伙房、杂房及厕所、院门等,在宣务山的东南麓及附近各村、各县村镇纷纷购买'飞地',建聚落式茶棚百余座,形成一个小村,街巷纵横、鳞次栉比,每年四月庙会期间,人马鼎沸,彻夜灯火,鼓乐喧天,香烟弥漫,热闹非凡。"(宋孟寅、马冀夫《漫话尧山庙会"茶棚"文化》

  尧山庙会的影响和盛况从这里也可以得到印证。尧山的最高峰叫猴祖峰(猴祖山),因宣务山有苍岩山之皇姑下庙而称。旧时山顶有猴祖庙,系三皇姑之猿猴徒弟,得道后称"猿猴祖师"。这从苍岩山的碑文可以得到印证。通到山顶这条路因为是求神拜佛、游玩观光的必经之路,所以被称作"神道",因开采山石,"神道"和猴祖蜂(猴祖山)的位置古今相去不少。

  宣务山上今存的大小庙宇很多,均是今人在文革以后捐资所建。儒、释、道等神均有供奉如:三皇姑庙、三清庙、关帝庙、财神庙、观音庙、玉皇庙、药王庙等。

  如今,尧山庙会上祭祖已不再盛行,求神拜佛、积德还愿之风沿袭至今。它的影响也在百里内外,包括周围的十几个县、市。尧山四月初一的大会前后,善男信女们自发组织起来分乘汽车、拉拉机、农用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马车等,很多带着锣鼓旗帜,成群结队,浩浩荡荡而来。山门山下、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他们或为福寿财运,或为婚姻灾病,或求子求女,或求医问药……求神拜佛本来是中老年人的事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青年人也加入到求神拜佛的队伍中来,为满足人们的求神拜佛愿望,古今尧山庙会的行会时间都在十天至半月之间,甚至更长。

  四月初一尧山庙会的神道两边,可以看到很多残疾人和穷苦人,他们在那里搭建临时住所,或跪或站或卧同人们行乞,衣衫破旧、面容憔悴。过去一些民间组织对这些人施粥、布茶、舍馒头等,今天人们把供品如蛋糕、饼干等点心,其他如小麦、玉米、小米等食物送给他们,也有送一些钱财的,乐善好施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多少也弥补了社会抚恤功能的不足,对社会稳和发展是有益的。

  人们虔诚地祭祖、敬神拜佛,目的是不忘根本,不忘先人;多做善事,多出好心;净化心灵、教化众生,以求得自身心理的平衡、心灵的抚慰;让祖先和神佛保佑众生幸福平安。应该说这对凝聚人心、社会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尧山庙会也是一个沟通亲情、友情、传播信息的大会,庙会上几乎所有的亲朋相聚一处,谈谈国事、论论家常,一段时间大事小情相互了解,这也是解决家庭、亲朋之间--些重大问题的讨论会,说明庙会上亲朋互动,不只是吃顿饭、喝场酒那么简单。吃饭并不重要,重在见个面、叙叙旧,再结识一些新的亲友,扩大自己的社交面。古代尧山庙会还是有私情的男女幽会的日期,庙会又为他们提供了互诉衷肠、以解相思之苦的绝好场合。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姑娘、小媳妇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庙会这一天他们可以烧香拜佛,参加群体敬神活动;也可以去庙会上购物或闲逛,庙会上青年男女很多,他们可以物色自己的意中人,并进行交流和交往,直到今天庙会仍然是农村青年男女交往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

  尧山庙会还是一个物资交易的大会,因为往来的人员多,加之行会时间长,历年来云集四面八方的各种商贾。过去,多以交易物品种类分几个市场进行,如:杆子市、山货市、席市、布市、牲口市、猪市、铁器市、木器币……出售求神拜佛的各种供品、各种纸钱的摊点很多、几乎连在一起,成为尧山庙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最。今天,尧山庙会上服装、鞋帽、种子、农具、布匹、玩具、鲜花、大小家电等物资的品种及交易量是过去无法企及的。

  尧山庙会更是一个文化和群众自娱活动的盛会。届时,地方戏曲如河南豫剧、河北梆子、威县乱弹等在行会期间均有上演,此外,扭秧歌、二贵摔跤、拉碌碡、踩高跷、跑旱船、武术及锣鼓表演等民间自娱活动吸引众多群众观看,在尧山庙会上你还可以看到很多民间手工艺品,如糖人、面人、面老虎、风筝、风车、泥模等等。尧山庙会上也有敬神的舞蹈,民间习惯称之为"跑功"。活动没有固定模式,动作套路比较简单,也可随心所欲地变化花样。演唱的形式分对唱、轮唱、齐唱等,唱词通俗押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跑功的队伍中既有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也有二三十岁的少妇,她们可以连续跑功、唱念数小时,人一旦被某种意识所控制,精神亢奋可以持续很久,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组织宣传、科技、文教、卫生、司法、农业等部门,用欢乐喜庆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适时进行移风易俗、男女平等教育,如:反对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由;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落后,提倡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等。同时宣传先进典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动。这必然会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近年在庙会期间进行各种类型的"三下乡"活动,特别是举办专家咨询会,分发科技图书,包括蔬菜林果、养殖、卫生保健等方面,为大众文化活动增加了崭新的内容。

  尧山庙会随社会的发展,在保持独特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进行必要的新陈代谢,使得尧山庙会得以持久延续。

  隆尧招子鼓

  招子鼓盛行于河北南部隆尧县滏阳河、澧河和午河一带,它融音乐、舞蹈于一身,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花会。招子鼓原称鼓会,因鼓手背上插有鼓招子,故称招子鼓。招子鼓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普及性强,它以击鼓为主体,配以锣镲,音调铿锵雄壮,气势恢弘磅礴,加上粗犷质朴的舞步,声势宏大,震憾人心,颇具乡土气息,是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民间花会之一,在冀南地区享有盛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关于招子鼓的起源,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广泛流传。相传唐朝时期李世民兄弟为了争夺皇位勾心斗角、手足相残。为躲避追杀李世民藏于大鼓之内,免遭弑杀登上王位。为此李世民对大鼓特别偏爱,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朝中有什么喜庆之事均以击鼓助兴。其二李自成率起义军每逢大战,必用鼓队擂鼓助威,义军听到鼓声,士气大震,打了不少胜仗。李自成把大鼓装饰一新,系上彩绸,在一片咚咚的战鼓声中凯旋而归。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招子鼓。

  招子鼓具有欢乐、红火、曲调明快等浓郁的民间风格,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历史上起过传递信息、自娱自乐等作用。1984年,隆尧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走访了招子鼓老艺人高桂合(现已故),据高老介绍,招子鼓大约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形成。那时,该县澧河、滏阳河、午河、小漳河一带地势低洼,三年有两年闹水灾,因此,不是减收就是颗粒不收。老百姓面对洪水,一方面常常用招子鼓的形式,求助上苍祈祷神灵,寻求一些精神上的安慰。至今每年春节期间,个别村的招子鼓会还举行为河神散灯等民间活动。另一方面,是用招子鼓来召集民众,防洪治灾。凡是河堤决口,都是敲大鼓召集群众,用不同的鼓点说明灾情的大小、急缓。在决口的地方,都要树起高高的招子,让人们明白防洪地点。到现在,招子鼓的鼓点有大鸡上架、小鸡上架之分,这就说明当时,招子鼓是用来传递信息、说明灾情的重要工具。

  招子鼓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招子鼓没有记载,没有文字资料,而是在群众中世代口传、身教演变而来的。其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动作舒展、和谐巧妙,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据考察,大部分民间花会的兴起,包括招子鼓,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在封建社会和科学不发达时期,招子鼓只是局限在一般的自娱自乐和传递信息。尽管如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古老的民间花会,为我们今天的群众文化生活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隆尧县狮子疙瘩村招子鼓代表邢台市,参加第五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民艺汇演,获演出、编导一等奖。2004年10月,隆尧招子鼓参加邢台市群众文化活动电视调演时,市委副书记石玉春给予高度评价。多年来,隆尧招子鼓每年都要参加市、县春节民艺汇演,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2005年4月22日举办的"中国·邢台郭守敬科技文化周"活动和4月25日河北省文明生态村工作会议上的文艺表演活动都特邀隆尧招子鼓参加。2007年,隆尧招子鼓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1月,隆尧招子鼓代表河北省参赛在江西婺源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荣获最高奖"山花奖"。

  隆尧招子鼓在千百年的传演中,从原来的娱神、祈求丰收,发展到佳节喜庆的娱乐活动;从游庙堂散灯、祭路神到街市、广场、舞台表演;从夜间简单的照明到花灯式的仪仗队;从最初的打击乐和民间舞步到背插招子,招子鼓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它已不单纯在冬闲和春节才开展活动,而是成为欢度佳节、街头宣传、会议开幕、开业典礼等许多喜庆场合中的文化活动,成为隆尧县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精品。

[作者:  责任编辑: 邢玉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