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畔抬阁
泽畔村位于隆尧县西南部,西与内邱,南与任县毗邻。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繁花似锦,而在众多形式的民间艺术中,又尤以在当地已经盛行600余年,集戏剧、杂技、舞蹈、美术、音乐为一体的游艺活动--抬阁,倍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
抬阁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扛神"活动,后逐渐演变为抬由活人化妆的"神",后变为四人抬,再演变为现在的八人抬阁,一步步发展成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元末明初,战乱频繁,灾害频发。中原一带十室九空,千里赤地,荒无人烟。山西的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结万民,发放粮资,遣赴各地,开疆拓土。历时50年,迁民18次,外迁人数达百万,遍布当今的京、冀、豫、皖、苏、鄂、陇等18个省市,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抬阁这种艺术形式也就随着移民传播到了祖国各地,并逐步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抬阁艺术。泽畔抬阁就是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秋,随马姓二兄弟由山西洪洞移民至泽畔落户。现该村仍有"马家斜子"等地名。
由于历史上泽畔多为沼泽地,交通极为不便,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所以600年来,泽畔抬阁没有向任何地方传播。过去绝不外出表演,也极少同外界交流,在本村每12年(逢龙或虎年)表演一次。1946年正月,为庆祝抗日胜利,泽畔村民组织了抬阁表演,其规模是历届最大的一次,周围乡村,以至邢台、石家庄都有人前来观看。改革开放后,为繁荣农村文化活动,一度中断的抬阁表演由当时任隆尧县文化馆馆长的陈癸山以及东良乡文化站专职人员的商文堂,带领村民对泽畔抬阁重新进行了挖掘、整理,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重放光彩,并多次在邢台全运会、元宵节乡艺汇演等活动中获优秀奖。2007年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泽畔抬阁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神秘莫测。表演时一演员长时间在另一演员手掌之上作舞,或一演员肩扛一棵秫秸而另一演员则站在秫秸上长时间表演,新奇奥妙,使人叹为观止。演员被众人抬起在半空中表演,配上鲜艳的服装,造型别致有如仙女下凡。再加上排鼓、别杠开路,武术、秧歌、太平车、旱船、拉碌碡等断后,队伍庞大,气势雄伟。演员在表演时不念不唱,仅有头部、双臂的简单动作。扮相和造型多来自民间传说和戏剧,有吕洞宾戏牡丹仙子、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三打白骨精、关公保皇嫂、白蛇与许仙、岳飞与秦桧等,同时也视不同年代穿插一些具有时代内容的题材。
泽畔抬阁自马氏二兄弟由山西洪洞县带来后,当初只在马家择人传承。为了保密,每次表演时,在马家院中,将闲杂人等驱赶出院,闭门安装,捆扎停当,再抬出表演。表演时,阁床两边各随2人,防止他人掀看布帘观看其中奥秘。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泽畔抬阁才逐步有了外姓传人。
尧山庙会
我国农村庙会兴起的时间较早,最早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形成。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它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从今天庙会的某些遗存来分析,庙会的兴起应与祭祀有关;佛教传入我国后,寺庙相继兴建吸引部分善男信女,对庙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它又和民间自娱及信仰活动融合在一起,使庙会具备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
尧山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西8里处,含南山尧山和北山宣务山,是尧的封地--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这从众多的史料中可以得到印证。"从《尚书》、《山海经》到《左传》、《史记》……从汉代建于山顶的尧祠、立于柏人城西门内的徐整碑到东魏武定三年的彭乐记功碑,从元代郝经撰的唐帝庙碑、杨刚中撰的舜禹殿碑到清乾隆时柏乡人韩瑶所撰的'万古流芳'碑,都记载着宣务山是我们祖先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陶唐氏的封地,山以西的柏人城是他所建的国都。"(张志春《人杰地灵宣务山》)
又由于此山是在华北平原的腹地突兀而出,格外引人注目,由此山兴起的庙会也十分有名气,尧山庙会以其独持的祈福安慰及抚恤、亲情友情的沟通、物资交易和民间自娱、文化交流等功能历久不衰。
尧山庙会每年共有农历四月初一、六月初一、十月初十、十二月初一等4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农历四月初一的庙会。
隆尧招子鼓
招子鼓盛行于河北南部隆尧县滏阳河、澧河和午河一带,它融音乐、舞蹈于一身,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花会。招子鼓原称鼓会,因鼓手背上插有鼓招子,故称招子鼓。招子鼓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普及性强,它以击鼓为主体,配以锣镲,音调铿锵雄壮,气势恢弘磅礴,加上粗犷质朴的舞步,声势宏大,震憾人心,颇具乡土气息,是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民间花会之一,在冀南地区享有盛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关于招子鼓的起源,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广泛流传。相传唐朝时期李世民兄弟为了争夺皇位勾心斗角、手足相残。为躲避追杀李世民藏于大鼓之内,免遭弑杀登上王位。为此李世民对大鼓特别偏爱,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朝中有什么喜庆之事均以击鼓助兴。其二李自成率起义军每逢大战,必用鼓队擂鼓助威,义军听到鼓声,士气大震,打了不少胜仗。李自成把大鼓装饰一新,系上彩绸,在一片咚咚的战鼓声中凯旋而归。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招子鼓。
招子鼓具有欢乐、红火、曲调明快等浓郁的民间风格,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历史上起过传递信息、自娱自乐等作用。1984年,隆尧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走访了招子鼓老艺人高桂合(现已故),据高老介绍,招子鼓大约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形成。那时,该县澧河、滏阳河、午河、小漳河一带地势低洼,三年有两年闹水灾,因此,不是减收就是颗粒不收。老百姓面对洪水,一方面常常用招子鼓的形式,求助上苍祈祷神灵,寻求一些精神上的安慰。至今每年春节期间,个别村的招子鼓会还举行为河神散灯等民间活动。另一方面,是用招子鼓来召集民众,防洪治灾。凡是河堤决口,都是敲大鼓召集群众,用不同的鼓点说明灾情的大小、急缓。在决口的地方,都要树起高高的招子,让人们明白防洪地点。到现在,招子鼓的鼓点有大鸡上架、小鸡上架之分,这就说明当时,招子鼓是用来传递信息、说明灾情的重要工具。
招子鼓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招子鼓没有记载,没有文字资料,而是在群众中世代口传、身教演变而来的。其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动作舒展、和谐巧妙,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据考察,大部分民间花会的兴起,包括招子鼓,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在封建社会和科学不发达时期,招子鼓只是局限在一般的自娱自乐和传递信息。尽管如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古老的民间花会,为我们今天的群众文化生活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隆尧县狮子疙瘩村招子鼓代表邢台市,参加第五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民艺汇演,获演出、编导一等奖。2004年10月,隆尧招子鼓参加邢台市群众文化活动电视调演时,市委副书记石玉春给予高度评价。多年来,隆尧招子鼓每年都要参加市、县春节民艺汇演,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2005年4月22日举办的"中国·邢台郭守敬科技文化周"活动和4月25日河北省文明生态村工作会议上的文艺表演活动都特邀隆尧招子鼓参加。2007年,隆尧招子鼓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1月,隆尧招子鼓代表河北省参赛在江西婺源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荣获最高奖"山花奖"。
隆尧招子鼓在千百年的传演中,从原来的娱神、祈求丰收,发展到佳节喜庆的娱乐活动;从游庙堂散灯、祭路神到街市、广场、舞台表演;从夜间简单的照明到花灯式的仪仗队;从最初的打击乐和民间舞步到背插招子,招子鼓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它已不单纯在冬闲和春节才开展活动,而是成为欢度佳节、街头宣传、会议开幕、开业典礼等许多喜庆场合中的文化活动,成为隆尧县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