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山文化_政府网群_隆尧_新华网河北频道
> 正文

尧山文化

2023-05-19 18:39:45来源:隆尧县委宣传部

分享至手机

  尧山位于隆尧县城西北6公里山口镇山口村南、北两侧,中间为低谷,形成南、北两峰,南峰名尧山,北峰名宣务山,合称尧山,属太行山支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海拔157.6米,汦河从山南麓自西向东流过。尧山是华北平原上突现的一座孤峰,是冀南大地上得天独厚、绝无仅有的天然奇观。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始封于此,因以名山。尧曾长期活动于尧山一带,清碑载:"昔尧帝尝登此山望洪水",《史记》载:尧纳舜于大麓(尧山古称"大麓"),"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经三年的考验合格后,尧将帝位禅让与舜,成为"尧文化"的经典内容,被后人称为"尧天舜日"。
  为了纪念尧帝的丰功伟绩,自汉至今,相继在尧山顶上修建尧帝庙,历代官员、文人、民众的各种祭祀、朝拜活动代代相传,形成特有的"尧山文化"。其内容概括起来就是:1、以尧山、"尧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2、以尧山为代表的历史文物古迹群;3、以尧山"资治书院"、"尧山书院"为代表的教育事业;4、以隆尧历代文人和民间艺人为代表创作的大量书面文化和口头文化;5、以尧山庙会为代表的民风民俗和民间信仰活动。"尧山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地方色彩成为"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主要包括:(1)、尧山南侧泜河两岸发现仰韶文化遗址3处;山北侧发现龙山文化遗址2处,是人类较早活动的区域之一。尧所处时代属龙山文化晚期,是父系社会后期炎黄部落联盟的领袖。(2)、据熹平四年(175年)"尧帝碑"载,两汉皇帝在尧山顶建尧祠,历代传承,使尧山成为祭拜尧帝的圣地。(3)、隋代,当地高僧、佛经大翻译家彦琮法师在宣务山顶修建隆胜寺,死后归葬尧山上,今彦琮石室墓尚存。(4)、因李唐祖籍在尧山东南10公里处(属唐代昭庆县),故唐初除追封祖先、修建祖陵外,还特命工匠在宣务山上开凿石窟,历三百余年,完成著名的宣务山石窟工程,包括千佛堂、罗汉堂、心经石室三大窟龛和雕有3500余尊佛像的六壁摩崖造像、释迦涅槃像、准提千佛塔等。(5)、五代后周,周太祖郭威在石窟前重建隆胜寺。(6)、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在扩建重修尧帝庙后,于庙前刻立大型"唐帝庙碑"(尧始封唐候,故又称唐帝,尧山又称唐山),高约6米,宽约2米,由翰林侍读学士郝经撰写了著名的"唐帝庙碑"碑文(《畿辅通志》、《唐山县志》收载全文),碑阴刻"唐候故土"四个大字(石窟和该碑均毁于"文革")。延佑四年(1317年),又增修舜禹配享殿,并立碑。(7)、明末,当地进士赵渔在尧帝庙前山坡上刻写了大型"天"字,下署"邑人赵渔为帝尧题献";在宣务山顶建"资治书院",振兴教育;建三天阁,供尧帝、玉帝、孔子圣像;赵渔凭借自己的威望,立下农历四月初一的"尧山庙会",三百六十多年来,每年牵动冀南及邻省数十万群众,会期月余,盛况空前,至今仍保持半月的会期。(8)、现在尧山庙宇以恢复赵渔的"书房楼"(即"资治书院"的俗称)为主要代表。二十多年来,庙主刘永庆、张灵菊夫妇,投资300多万元,建庙十余座,基本恢复了"书房楼"原来布局,并增加了神道百米栏板,复原了唐代准提千佛塔、释迦涅槃像,新刻道德经幢、百寿碑、"宣务胜地"大型照壁(背面雕刻隆尧历代二十四位名人)等,大大提高了尧山庙会的文化品位,为今后开发尧山文化旅游业打下良好基础。
  尧山一带,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在周围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孕育了三代帝王:李唐王朝和五代后周的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还有战国时期柏人侯李昙及其孙百胜将军李牧,西汉广阿侯任敖、象氏侯刘贺,隋代佛经翻译家彦琮、仙医智荣,唐代御史大夫李嗣真、诗人于贲,五代太子太保符习,元代孔子后裔孔璠(慕名迁居于此),明代御史陈登云、兵备副使韩宰、著名教育家马健,清代吏部尚书董国祥、《五方元音》作者樊腾凤等。历代著述有以北朝李公绪《典言》、隋彦琮《辩证论》、唐李嗣真《孝经指要》、明马健《孔岗集》、赵渔《鼾林文集》、清樊腾凤《五方元音》等为代表的七十余部著作传世至今,1985年出版了八十万言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隆尧县故事歌谣卷》及近现代涌现出的大批作家、诗人、书画艺术家的众多著述和作品,是尧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众多的名人,丰厚的著述,使尧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荟萃之乡,是尧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尧山文化为社会留下的宝贵遗产。
  2007年6月29日,"尧山文化"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责任编辑: 邢玉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