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8月18日电(记者张涛、秦婧)一面铜锣、一封平安信、一盏煤油灯,三个看似普通的物件,却蕴含着山区群众面对洪水灾害时的智慧和坚韧。记者日前在受灾较重的河北省涞水县采访发现,干部群众用传统的方式事前警示、事中传信、事后应急,不断传递着平安与希望。
一面铜锣
7月29日开始,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北省涞水县遭遇强降雨。
7月31日,大泽村村干部杨春军值班。晚上7点多,刚刚在家吃完晚饭的他看着越来越急的水流,心里愈发不安。随即穿起雨衣,抄起应急的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地势较高的村委会走去,赶紧通知住在低处的村民转移。
“平时可以用大喇叭进行广播,但当时电力、通讯已全部中断,这个路子肯定行不通。”想到这里,杨春军从村委会的柜子里拿出两样东西:一个系着黄色绳子的口哨和一面稍显褪色的铜锣。
走出村委会,沿着旁边地势较高的地方,杨春军先用哨声发出警示,随后用力敲响了铜锣,边敲边高声叫喊:“村民们注意了,大水来了!住在低处的,赶紧跑!快往高处转移!”
在持续鸣锣的15分钟时间内,20多名住在低洼处的村民完成撤离,顺利前往高处避险。
杨春军展示铜锣。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鸣锣预警,是老辈人留下来的传统,在山区村很普遍。若发生紧急情况只需紧急鸣锣,锣声一响,村民们就都知道了。”杨春军说。
59岁的村民杨春顺说,涞水山区洪水多发,这个铜锣派上了大用场。它声音清脆传得远,让村民们及时躲开了山洪,救了命。
杨春顺说,自己的房子在此次灾害中受到冲击坍塌,村委会已为他找好了一间临时安置房,可以安心住下。
一封平安信
“李书记、许镇长:见字如面,我和杨书记(注:镇纪委副书记杨春城)已安全到达岭南台村,岭南台村一切安全,无人员伤亡……”在涞水县九龙镇政府,保留着几张尤为珍贵的手写“小纸条”。
九龙镇镇长许杨说,这些“小纸条”是在抢险救灾期间,九龙镇派出所所长景剑峰从受灾村庄发来的“平安信”,经由转移撤离的村民捎信到镇里,让镇里领导知道受灾村的具体情况。
景剑峰和杨春城手写的“平安信”。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7月29日至8月1日,九龙镇暴发山洪和泥石流,通讯中断、道路断交,18个偏远村庄失去联系。
8月1日清晨,为尽快获取信息,镇里组织党员干部分为四组,步行前往相关村庄了解情况。当时,镇派出所所长景剑峰和镇纪委副书记杨春城二人前往最为偏远的8个失联村庄,在引导村民自救的同时,想办法给镇里报平安。
通讯中断的情况下,安全信息如何传递出去?他们决定,每走一两个村,就把相关信息写在纸上,让往外转移的老百姓带到镇政府。许杨说,“已到达”“无伤亡”“平安”“请放心”,他们看到这些关键词后,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经过一天多的翻山越岭、涉水步行,已经满身污泥、体力不支的景剑峰和杨春城终于到达九龙镇最北端的岭南台村。在得知这个村无人员伤亡后,二人发出了最后一封“平安信”。
一盏煤油灯
涞水野三坡景区管委会副主任何奇武怎么也不会想到,在突如其来的洪灾中,几天前还游人如织的国家5A级景区,成了一座“孤岛”。
7月30日早上,野三坡景区下起大雨,天黑时山洪开始涌入沿街商铺。到31日晚,野三坡景区许多桥梁和道路被冲断,通信和电力相继中断,与外界失去联系。
抢险救人、安排物资,这些都需要紧急统筹考虑。在漆黑的夜里,景区管委会的会议室里,一盏煤油灯发出的亮光为人们燃起希望。
野三坡景区管委会里的煤油灯。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洪水越来越猛,首要任务是将群众向高处转移。”何奇武说,经统一安排,被困的200多名游客和商户全部转移至地势较高的火秀广场,管委会提供食宿。
“煤油灯是隔壁一个紧邻我们的商户送来的,他放下东西说,晚上商量事,这个东西有点用。”何奇武说,看着这盏煤油灯,心里温暖又踏实。就这样一直使用了4天,直到景区通了电。
心存希冀,沐光而行。如今,不止野三坡,涞水县多个历经多天电力、通讯中断的“孤岛村”都已纷纷亮灯。在这里,新的生活即将开始,新的希望正在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