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清泉复涌,“太行泉城”复兴-新华网河北频道-新华网
> 正文

汩汩清泉复涌,“太行泉城”复兴

2023-10-28 09:20:25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至手机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凤双 闫起磊 岳文婷

  邢国故地、襄国故都、3500年建城史,这是人们时常听到的有关河北邢台的历史文化标签。

  古人,常逐水而居。城邑,常依水而建。而邢台这座城市从得名起,就烙上了“泉”的印记。相传上古时期,黄帝曾在邢台干言冈一带耕作,教民开发利用井水,实行井田制,筑邑而居。因此有了黄帝凿井,聚民为邑,井、邑合并即为“邢”的说法。

  千百年来,邢台遍地甘泉或汇入小溪,或建成泉井,或自然奔流于大地,滋养着生命,润泽着文化。然而,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加大,地下水过度开采,邢台泉水接连出现停喷、断流。

  为守护和恢复汩汩清泉,邢台市综合施策,“节管调并举,引补蓄发力”。近两年来,泉水相继复涌。

汩汩泉水连文脉

  《史记》等历史古籍有“商祖乙迁于邢”的记载。在邢定都后,祖乙以这里为基地,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揭开了邢襄文明的序幕。3500多年来,邢台古城城址未有较大迁移。汩汩涌动的泉水,正是这座城市沧桑变幻的见证者,并在众多典籍中留下印记。

  “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曾参与《邢台县志》编纂的沈五群介绍,“环邢皆泉”源于邢台特殊的地理结构。邢台位于太行山东麓一马平川的冲积平原,西侧是高大的太行山脉,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地表发生了褶皱,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地下水的流动和汇集。

  西部太行山、南部武安洺河断裂隆起带、东面107国道附近的断裂断层带、北部内丘北岭断裂隆起带,围成了一个3800多平方公里、相对独立的地质单元,为邢台孕育泉群赋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邢台百泉泉群。(受访者供图)

  邢台的泉群都由几十个至几百个大大小小的泉眼组成,大多有几十亩或二三百亩的水域面积。历史上,邢台15组泉群中,百泉泉域、达活泉泉域最为著名。

  达活泉开凿历史较早,堪当邢台百泉之首。邢台文史专家刘顺超介绍,公元330年,后赵石勒于邢台定都时,此泉已有。明清时期,“达活龙湫”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顺德府志》记载:“邢西山水百脉千流,散而成河,离城三十里伏而不见。非雨集,河常涸也。至城西北五里,涌出水一潭,深不可测,蛟龙潜焉,曰达活泉。”

  除达活泉外,达活泉泉域还包含白沙泉、紫金泉、莲花泉和野狐泉。其中,野狐泉也在诸多著作中留下了姓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到野狐泉考察,他出城沿护城河水源走近达活泉,又顺蓼水北支流上溯到野狐泉,登临营头冈,并在《水经注》中留下了“蓼水出襄国石井冈,上有井,大如车轮”的记载。《顺德府志》记载:“野狐泉,城西北十里,出营头岗东南石崖下,旧玉泉伏而至是复见,下流与达活泉合入响水河。”

  与达活泉泉域一样,百泉泉域在当地人心中也占有很重的分量。

  百泉泉域位于邢台市区东南百泉村周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太平寰宇记》记载,邢州“百泉河,在州东南八里,水自平地而出,其泉无数,故曰百泉,是澧河之上源也”。这是首次在地理志书中详细描述百泉的由来与情况,同时点明了百泉在宋代时是澧河的上游。

  百泉泉域中,较为著名的有珍珠泉、黑龙潭等。《邢台县志》记载:“珍珠泉,百泉东南一里,水沸如珠,三泉相连,平地仰出,东疏为渠灌。”该泉水势汹涌,沸腾似明亮的珍珠,成串上涌的散碎小气泡在出离水面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黑龙潭在邢台城东南八里,由四个潭组成,俗传泉深莫测,有龙藏在里面,求雨很是灵验,气泡单个上冒,音沉声浑,如龙之呼吸,声远可闻。《邢台县志》记载:“黑龙潭,城东南八里,七里河之北,深不可测,世传有龙潜焉,祷雨有应,东疏为渠,下注七里河。”

  除达活泉泉域和百泉泉域外,在这片水资源丰富的土地上还有扳倒井泉、瀑布泉、三叶泉等上百个名泉,没有名号的小泉眼更是多如牛毛。

泽被邢襄遇波折

  “净明润物作甘霖”“泽被邢襄自古今”,丰富的泉水资源不仅赋予邢台如画的风景,更为当地百姓提供了赖以兴旺发达的生产生活资源。据介绍,邢台的泉是冷水泉,为碳酸氢盐或镁型水,可做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水源。

  邢台博物馆馆长石从枝介绍,宋代邢台就引用达活泉诸水灌田。《元史·郭守敬传》记载,郭守敬在其《水利六事》中有引达活泉灌溉的建议,并在其早期的水利实践中,疏浚诸多河渠,引泉水灌溉,将邢台城北的水患变为“水利”。元好问的《邢州新石桥记》就记载并赞誉了这一次成功实践。

  明代时,邢州历届府县官员都重视水利,建闸开渠,筑堤修坝,引泉灌溉。百泉龙王庙石碑记载,明弘治年间开挖河道,东引泉水灌溉农田,泉水充裕、潺潺流淌,建百泉闸、葫芦闸、龙兴闸、广润闸、永泽闸等。另外还建流珠堰、小龙泉堰、珍珠堤等水利堤堰。至明万历年间,共开渠建闸、坝40余处。

  新中国成立后,邢台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建设了4个利用泉水的灌区:百泉灌区、牛尾河灌区、潭沟河灌区和同沟河灌区。其中,百泉灌区是河北省唯一的万亩以上泉水灌区。

  1963年洪水后,大部分泉眼出现淤积。邢台进行了大规模清淤开泉,对渠系、闸涵进行了改造扩建,常年保证浇地面积达到十万余亩。1975年进一步开挖百泉,把一部分泉水东调至黑龙港地区的巨鹿、隆尧、宁晋等县,灌溉面积再次扩大。

  灵动泉水,润泽众生。20世纪末,邢台人仍能分得泉水红利。百泉河下游仅南和区就建河闸13道,泉水和水利设施使这里的农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受益村庄近40个,灌溉面积达3.57万亩。

  据介绍,被泉水灌溉的农作物,质优、色美、产量高。比如,百泉稻,晶莹剔透,香甜粘润;百泉藕,净白如玉,甜脆爽口。此外,邢台东部曾以出产优质大米和芦苇蜚声华北和西北地区。

  “在别的区域缺衣少食时,我们靠着种植水稻年年丰收。那时随便在地里挖个坑就能见水,根本不愁浇地。”经济开发区武家庄村村民宋升达说,“泉边的芦苇,还促生了芦苇加工业。村民家家户户都会编苇席,拿去换钱又是一笔收入。”

  随着城市的扩张及经济的发展,城市农业、工业和生活等用水量急剧增加,地下水开采严重超越区域承载能力,使得地下水位不断降低。从20世纪80年代起,邢台多处泉眼出水逐渐减少,直至枯萎停涌。偶有泉水复涌,也是时短、量少,不成气候。

“百泉复涌”现盛景

  2021年8月以来,那些在记忆和传说里的泉水相继复涌,“百泉复涌”火热一时。

  初秋时节,在邢台经济开发区的东汪镇沟头泉,300亩的天然湖泊浮光跃金,湖东侧80亩游园里草木葱茏,游人络绎不绝。

  “这个泉眼是沟头泉众多泉眼中的一个,本来已经干涸了很久。2022年初,泉眼出水量越来越大,多的时候冒出地面得有一尺高。”望着时隔30多年再次复涌的泉眼,百泉村村民李贵斌感慨万千,“从泉眼密布到泉坑干涸,再到水涌百穴,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既要节流,也要开源。”邢台市水务局水政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科科长孙自魁介绍,在加强治理的同时,邢台在调补上下功夫,年均生态补水约2.65亿立方米,年均引调外来水量约6亿立方米,新修建坑塘63座,扩挖整治较大坑塘69处,全市21条河道、144条渠道、271处坑塘全部有水。

  通过综合治理,带来的显著效果是邢台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已连续20多个月实现同比回升。泉眼相继复涌,群众的美好记忆得到重现。

  年逾古稀的魏安芹,是土生土长的百泉村人。魏安芹每天早上都要到百泉泉域走走,看看水位标杆,记录一下当天的水位数据。在他的手机里,存满了百泉的照片与视频。

  “相较于邢台其他泉,现在的百泉多了一份波澜壮阔的气势。”魏安芹热情地介绍,“这片泉水面积600余亩,有几十、上百个泉眼在涌水,南深北浅,不过最浅的区域,如今也有六七米深。远处,原本成片的高大杨树,仅在湖中心伸展出几根枝杈,树干和树根都浸没在水中。”

  百泉泉域,目之所及,碧波荡漾。在阳光的折射下,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着蓝天,显得水格外蓝。众多泉眼中涌出一串串“珍珠”,升至湖面后炸裂,荡出一圈圈水波,交织、扩散。岸边绿树成荫,附近的村民散坐在板凳上,吹着微风,你一句我一句地唠着……

  潺潺的泉水,“流淌”的是一代代邢台人的记忆,更是当下的美好生活。

太行泉城向未来

  淙淙流长的泉水,是邢台独特的自然文化符号和宝贵财富,如何依托泉水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赋能千年古城持续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

  依托历史文化和泉水资源禀赋,邢台市加快谋篇布局“泉”文章,让遍地泉水的旖旎风光与繁华生机,赋予城市新内涵。今年3月15日起,邢台面向社会征集能够体现邢台多姿多彩风景、风情、风貌,体现城市特色、凝练城市形象、彰显城市优势的城市推介语,最终“太行泉城、美丽邢台”从5900余条应征推介语中脱颖而出。

  今年以来,游客出游热情高涨,邢台市文旅市场火爆“出圈”。“五一”小长假,邢台累计接待游客450.16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14.36%;实现旅游收入32.96亿元,较2019年增长115.42%。

  “我们还要在主城区设计打造‘百泉’主题城市观光旅游线路,集中展示‘太行泉城’的文化魅力,推进城市和景区一体化融合发展。”邢台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冀胜利介绍,观光公交旅游专线线路图、专线建设方案已经完成。路线建成后,将集中推介展示邢台百泉文化,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加快打造文旅产业集群,更好地促进“太行泉城”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近期,“两泉”泉域治理建设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按照规划,将在沟头泉片区打造集生态、休闲、商务、文旅为一体的特色街区,在百泉片区打造特色文旅小镇。同时,邢台还将谋划建设一个集精品艺术创作展示、推广普及、营销管理为一体的大剧院,推出一系列邢台泉文化特色演出剧目;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并搜集整理泉文化资料,编辑一套邢台文化宣传作品;以“环泉”为主题,打造体育品牌赛事。

  “泉文化‘软实力’的背后,需要发展‘硬实力’的支撑。”邢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连兴根说,当下,邢台正全面推进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系列专项行动和首批20个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

  如今,漫步邢台街头,随处可见醒目的城市标识——外围是一个方正的“井”字,中心灵动的泉眼造型由相依的三滴水组合而成,寓意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城市精神。

  因泉而生,因泉而名,力求因泉而兴,古城邢台,正在描绘“太行泉城”新画卷。

[作者: 李凤双 闫起磊 岳文婷  责任编辑: 杨丹宇 ]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