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实施强基固垒、先锋引领、素质提升、治理增效、人才支撑五项工程
雁阵齐飞,引领乡村振兴路
今年以来,承德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乡村振兴党旗红”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强基固垒、先锋引领、素质提升、治理增效、人才支撑五项工程,把基层党建活力转化成干事创业强大动力。头雁领飞,雁阵齐飞,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强基固垒,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2019年前,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去年,靠种植西红柿,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二十九号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国说。
2019年,围场以二十九号村为中心村,联合周边12个村建设西红柿冷棚330座,按照突出集群效应、联合抱团发展、集中连片推进思路和“党支部+公司+园区”模式,实现基地年收益600多万元。
“围场采取自主实施与抱团发展相结合模式,累计投入专项扶持资金2.1亿元,扶持134个村实施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共打造强村公司61家、‘飞地抱团’基地13个,3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5万元,10万元以上村占比90%,经营收入比重逐年提升。”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春辉说。
联村党建聚合力,抱团发展共富裕。今年以来,该市因地制宜组建“联村大党委”29个,324个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全部建成投产。该市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推行“党建+产业联盟”模式,重点打造特色农业、温泉旅游等6个行业党建联盟,切实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和项目一线。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承德充分学习“千万工程”选先进、整后进、促提升经验,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提升年”活动,推行星级化考评等做法,开展争先创A行动,全市共评出A档村501个、占比20.6%,力争年底前达到25%;将连续两年D档或问题突出的96个村列入软弱涣散整顿范围,已完成整顿65个,年底前全部动态清零。
同时,建立预算核实、拨付核查、支出核算全过程调阅检查机制,全市村级运转经费平均每村21.29万元,超过省定标准。在全省率先将农村其他“两委”干部补贴每人每年提高6000元,有效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先锋引领,党员一线显担当
走进双桥区双峰寺镇贾营村村民服务中心,大厅右侧的照片墙格外醒目。“这是全村19名党员的照片和基本信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贾腾飞指着照片旁的二维码说,手机扫码后,每名党员入户信息、包联户信息、村民满意度等情况,可快速查询。
贾营村曾因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发展水平远低于周边村庄。“贾营要发展,党员必须冲在前。”2018年,贾腾飞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为每名党员划分14到16个包联户,要求党员定期开展入户走访、政策宣讲等活动,并根据百姓满意度,设立“红黑榜”。
党员冲在前,百姓齐动员。如今的贾营村,已摘掉“落后帽”,成为环境美、产业兴、乡风淳的和美乡村。
党员先锋引领,共促乡村振兴。今年,承德全面落实“先锋指数”积分制管理,持续开展在职党员依岗践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鼓励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一线戴党徽、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累计为群众帮办好事实事2.4万余件,在小岗位上发挥大作用。
开展村“两委”班子届中分析,推行违法犯罪常态审查、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履职表现综合审核、苗头问题提醒谈话“三审一谈”机制,将不胜任不尽职的13名村干部及时清除出队伍。完善驻村干部日常管理等,推动948个乡村振兴工作队2847名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
素质提升,打造增收致富主心骨
“今年香菇行情不错,一座1万根菌棒的大棚,纯收入5万元以上。”看着近600个食用菌大棚,平泉市黄土梁子镇龙潭村党支部书记张立强喜上眉梢。
10多年前,当地许多村民还对食用菌种植心存顾虑。老支书找到张立强,希望两人一起为村民带头做示范。150亩食用菌种植园区当年建成,当年收回成本。百姓见状纷纷搞起食用菌种植。目前,该村食用菌种植规模达600万棒,年产值5000万元。在党组织的积极培养下,张立强从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并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党员队伍,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今年以来,承德持续开展把产业大户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大户、把党员产业大户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活动,累计储备农民入党积极分子5309名,其中35岁以下的占比43.94%;新发展党员1655名,其中35岁以下的占比61.33%,一批先进分子、优秀人才被吸收进党组织。
突出农村后备人才培养,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务工人员和创业大学生中选拔7840名村级后备力量。从乡镇包片领导、联村机关干部或村“两委”干部中明确培养导师,实行“一对一”“多对一”帮带,因人而异制定培养措施,全方位全过程跟进指导。推行“党校主阵地+线上云课堂”模式,形成“市级有重点、县级有亮点、乡镇有落点”的党员教育阵地集群,实现全市2.4万名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和驻村干部培训全覆盖。
治理增效,推动乡村治理开出“和谐之花”
“年初,我家因为积分多,被评定为特优级,顺利获得免抵押低息贷款28万元,解决了建新大棚的资金难题。”看着绿油油的草莓苗,双滦区大贵口村村民林艳会说,再过一个多月,新草莓就能上市。
林艳会说的积分,指的是去年双滦区在大贵口村试点推行的“三信”模式,即“积分定信、奖励用信、全民争信”。从家庭美德、环境卫生等4方面量化基础积分,设置加分和减分项,通过组建评信团,为全体党员和群众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授信,进一步调动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2022年以来,该村已有53户获得免抵押低息贷款507万元。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今年以来,承德进一步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全面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调解委员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每月开展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活动,以事务共商促进村民自治。推进党务村务财务“码上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目前,全市村级事务公开平台注册率、扫码率、覆盖率均达100%。
用“网格+”画出乡村治理“同心圆”。依托全市16907个农村网格党小组(党支部),全面推行党员联户制度,深入开展敲门问事活动,组织6.8万名党员联系72.72万户群众,累计解决群众诉求29236件,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人才支撑,打造乡村振兴强引擎
开直播,介绍各类山楂制品;走进实验室,带领团队研发新技术,打造果品深加工产业链。35岁的张静,每天都围着山楂转。
“有一次回家,看到因为价格低、收益少,漫山的山楂没人摘,当时就有了增加山楂价值的想法。”2015年,从英国留学回国仅3年,张静就放弃北京一份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兴隆。
返乡后,她创办承德瑞泰食品有限公司。2018年,在兴隆县委县政府主导下,以承德瑞泰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组建河北省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张静任院长。
“通过搭建科技平台,我们让山楂从果肉到果皮、果核变得浑身都是宝。”张静说,技术团队参与了山楂寡糖、山楂酵素、山楂多糖提取物对癌细胞抑制作用、功能性食品等10多项科研课题,拥有专利5项。目前,公司在全县11个乡镇发展山楂种植基地2万亩,每年可带动4000多农户增收。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今年以来,承德持续在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心用才上做文章,支持和吸引4000余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回报家乡。李天来、李玉等院士专家团队,以及蔬菜、中药材等1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落户承德;依托17个市级以上农民教育培训基地、41个高标准农民教育实训基地,培训农村青年拔尖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155人次,推荐41人进入“头雁”项目,进行系统培育和综合扶持;依托党组织创办领办的1029个合作社,推行“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努力为优秀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开展定向和常规选调生招录工作,将127名选调生全部派往乡村振兴一线开展工作。(记者 陈宝云 通讯员 关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