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将至,又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面对寒冷的环境,“让身体热乎点”成了许多人在冬季饮食上的追求。如何在吃得温暖的同时保持营养和健康,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话题。
首先,吃热乎乎的食物,能不能让人热起来呢?的确,和冷食物比起来,热食物更有利于让身体温暖,但起作用的并不是加热食物这点热量——把100克水加热升温40摄氏度,仅需4千卡;而1克淀粉所含的能量就是4千卡。冷食物会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延缓食物消化吸收,从而降低食物能量变成身体热量的效率。虽然健康人能慢慢把胃里的冷食物暖到体温,但毕竟需要时间,也需要耗费能量,而且冷刺激本身就会令部分人的胃肠感觉不适。此外,降低温度后,食物本身会变得更不好消化。动物食物中的脂肪会凝固,要乳化它、吸收它,都会加大难度。同时,淀粉类食物在冷凉后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比例会上升。甚至有研究发现,即便是不需要消化的葡萄糖水,冷着喝时吸收速度都会变慢。由此可见,怕冷、体弱、消化不良的人,更适合吃热乎乎的食物。当然,如果身体很强壮,消化能力很优秀,就不必太顾忌食物的温度了。
其次,吃巧克力、蛋糕等高热量的食物,是不是比普通的米饭炒菜更能让人温暖?答案是否定的。人体所产生的热量归根到底来自食物。进食之后,身体的散热会增加,叫作“食物热效应”。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进餐厅之前觉得冷,而吃饱了从餐厅里出来,身上就热乎乎的了。然而,按同样的食物热量来比较,蛋白质所含热量中的30%都会作为体热释放出来,而碳水化合物只有5%,脂肪则更少。所以,那些高糖、高脂肪的发胖食物,对身体抗冷的效果反而是比较差的。而那些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比如肉类、蛋类,特别是瘦的牛羊肉,却更能让我们在饭后感觉温暖。
第三,传统说法中的“温性”食物,真能让人感觉到温暖吗?答案是肯定的。温性食物是传统医学的说法,总体而言,它们有利于身体感觉更温暖。其中有的食物高蛋白低脂肪,比如牛羊肉,食物热效应比较高。有的食物经过发酵,能促进消化吸收,也有利于产生更多的能量。还有些食品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让氧气和葡萄糖的运输速度加快,体表散热的速度加快,也能让身体感觉温暖。
反之,很多传统饮食习惯中所谓“寒凉”的食物,则含有较多的抗营养因素,对消化能力弱的人来说,妨碍了营养成分的利用,人就会更加怕冷。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抗营养因素,比如单宁、花青素、植酸等,都是天然抗氧化物质,在适当食用时,是有利于多种慢性疾病预防的。各类食物必须营养平衡,不能因为想要温暖,就只吃高蛋白食物,不吃蔬菜水果。
总之,食物高热量并不等于高温暖,不要以“怕冷”为借口乱吃高糖甜食和高脂肪零食。但是,吃够食物总热量,增加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营养素的食物,多用促进消化和促进血液循环的香辛料,的确能够让人感觉更加温暖。(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范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