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全省11个设区市实施74个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吸纳带动项目地农村群众10118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截至目前,河北2024年中央以工代赈专项资金37784万元已到位,较2023年全年增长30%,支持全省11个设区市实施74个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吸纳带动项目地农村群众10118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在资金安排上,持续加大对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受灾地区支持力度,共安排中央以工代赈专项资金33010万元,预计吸纳务工群众8696人。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以工代赈助农就业增收,聚焦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是关键。以工代赈中央资金主要投向欠发达地区,向原深度贫困地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产粮大县、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地区以及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地区等倾斜,重点支持劳务用工量大、技术门槛低、工程机械作业少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吸纳低收入群众特别是农村脱贫人口、因灾需赈济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脱贫群众等参与项目建设。
为让农民吃上“技能饭”,端稳“致富碗”,以工代赈项目牢牢扭住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这个“牛鼻子”,最大程度挖掘项目用工规模,最大可能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建设,最大幅度提高劳务报酬发放占比,以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务工群众技能,将赈济模式由传统的“搞建设、发报酬”,延伸到“提技能、增岗位、得分红”。2024年,我省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的比例达到35.8%,10118名受灾群众和低收入群众将通过参与劳动和技能培训实现“既拿报酬,又长技能”。
据了解,2024年,利用中央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我省计划修建通乡通村路、生产便道等各类道路430多公里,开挖或铺设各类供排水管网近180公里,修建小型桥梁、涵洞、水塘等近90座,修建小型堤防、干渠120公里等,有效提升全省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记者冯阳 通讯员谷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