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主要枢纽港口。每天超120万吨煤炭在港区内完成卸车和装船,但进入黄骅港务公司作业港区内,却运煤不见煤、卸煤不起尘,整个港区如花园般干净整洁。
煤港,这个曾经的“煤黑子”是如何变为“美”港的?
以“智”抑尘
煤尘是影响港区环境和清洁生产的难题。从根源上解决煤尘污染必须建立完整的抑尘体系,黄骅港务以抑尘、扼尘、防尘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治尘组合拳。
“煤港变美,难点是解决煤尘,黄骅港的煤尘治理效果达到了98%以上,这得益于公司的先进理念和科研团队的探索、钻研。”黄骅港务公司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汪大春介绍。
沿着蜿蜒的铁路线,运煤火车进入港口的第一站便是一座四方形半圆顶的翻车机房,从这里开始,煤炭正式交到港口,也是从这里开始,智慧抑尘技术开始发挥作用。
“抑煤尘,洒水是关键。水洒在哪?洒多少?如何与煤炭充分混合?怎样解决冬季洒水?”汪大春说。经过一系列实验和数据分析,煤炭在外含水量千分之七左右可有效抑制起尘。为达到源头治理效果,黄骅港在煤炭进港第一个环节,翻车机底层振动器给料漏斗和溜槽上面设计安装喷嘴、电磁阀等洒水降尘设备,实现了分层洒水、煤炭与水均匀混合,从而确保煤炭通过皮带机、转接机房、堆料机等传送过程中各个环节煤粉尘浓度降低98%以上。实现了洒水落差小,水资源利用率高且冬季洒水不结冰,改变了北方煤炭港口冬季洒水除尘困难的现状。此项技术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并荣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煤堆场、翻车机房、装船码头……处处可见的环境监测感应装置就像24小时“环境卫士”,实时监测现场环境。除此之外,现场还设有18台环境监测感应装置,将收集到的各项环境指标数据传输至生态环境管控系统,结合煤炭外含水、天气等因素综合分析,进行煤炭预防性补水,最终实现精准抑尘、用水智能调度。
从翻车机底层抑尘系统到堆场智能补水,从现场监测环境分析到全流程智能控制。黄骅港务将煤炭运输全过程中的煤尘进行了全面、精准管控治理,实现了煤尘的超低排放。
“智”造“活”水
抑尘主要靠水,黄骅港地处盐碱之滩,淡水资源匮乏,煤港变“绿”,除了要治理好煤尘污染,还要做好节水文章。
“为了破解淡水难题,我们规划了‘两湖三湿地’,向大海要水、向天空要水、向科技要淡水。换言之,就是依靠长江流域等来港船舶的淡水压舱水、回收处理后的煤污水、雨季收集到的雨水这些低价值水源,进行储存后回用于生产,每年可节约用水成本约2000万元。”黄骅港务生产保障中心生态环境科负责人李冬说。
据了解,黄骅港区的“两湖三湿地”是一套较为完整的水系,各湿地、各湖相互连通、分级处理。而“三水”的循环利用,让黄骅港实现了生产用淡水自给自足,实现了降本增“绿”良好成效。
曾经,黄骅港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植物存活率极低。黄骅港务通过采用更换种植土、抬高地面、选择抗碱植物等方式,以港区闲置场地资源为基础,建成了总面积180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地和水域,生态绿化覆盖率达32%,有效提升了生态碳汇能力。
港区内“两湖三湿地”鱼虾成群,吸引了许多鸟儿停留栖息,周边环绕着错落有致的绿植花卉,花园式港口建设让这座煤港焕发着勃勃生机。
煤港变“美”港,从愿望变成了现实。
“智”启未来
“改善港口环境,不仅仅是让港口变绿,还要为往来船舶提供降碳服务。”黄骅港务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刘鹏说。
自2016年起,黄骅港务累计投资1.36亿元建成覆盖21个泊位的高低压岸电系统,年岸电使用量超过400万千瓦时。
“接下来,黄骅港将通过船舶绿色能源供给设施建设和新能源集疏运车辆应用打造煤炭运输绿色航运走廊和绿色公路集疏运通道,全面提升‘路-港-航’全产业链清洁化发展水平。”刘鹏说。(刘建玲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