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境内,拥有典型的地质构造、丰富的地质遗迹、多样的地貌景观和珍贵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具有150余年的科学考察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发祥地之一。
近年来,保护区以自然保护区和地学博览园为依托,充分发挥地学资源优势,不断完善保护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协同社会各方力量,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高质量组织开展地学实习和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满足地学师生、地质从业者和爱好者的需要,为地质遗迹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柳江方案。
保护区亮甲山片区教学实践活动。崔重辉 摄
发挥地质资源优势,创建天然大讲堂
保护区地层发育完整、时代齐全、分布广泛,结合野外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以保护和安全为前提,在保护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等活动,根据岩层和地质构造特点,精心踏勘了18条路线供院校参考。保护区建立以来,活动累计受众200万人次以上。联合高等院校、地质学会、林学会等定期举办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搭建科研学术活动平台,编辑出版实习指导教材。规范活动审查审批,严格落实进入保护区从事有关活动的行政许可制度,避免对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造成损害破坏。
依托地学博览园,打造研学新高地
集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科普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柳江地学博览园,由教学基地、地学博物馆、地质灾害体验馆和科普广场4部分组成,可同时接纳和保障1400多名师生同期开展教学实习活动。其中,教学基地基础配套设施齐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地学博物馆由5个展厅组成,馆内藏有丰富的地质标本、图版、仿真模型等;地质灾害体验馆分为科普展厅和4D动感影院两部分,使公众能够切身体验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和破坏程度;科普广场以群雕、地质遗迹微缩景观墙和大型岩矿标本为主,展现了柳江盆地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岩石以及地质工作者野外勘探的场景。截至目前,地学博览园已累计接待参观人员33万余人次,其中青少年28万人次,开展各类社教活动160场次,这里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实习基地和地学摇篮。
学生们参观地学博物馆。曹建雄 摄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点燃发展新引擎
围绕保护方向,设立重大科研课题,联合高校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地学应用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健全地学科研平台和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2019年,联合燕山大学完成“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资源开发、整合与管理”项目;2020年,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完成“柳江盆地及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及其系统研究”项目;2022年,联合河北省地质八队完成“柳江盆地保护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项目;2023年,联合天津大学完成“柳江盆地岩石风化碳汇评估”项目;2024年,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实施“柳江盆地本溪-山西组综合地层与深时环境气候重建”项目。通过项目,阐明了柳江盆地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确定了保护区内6处国家级、15处省级、17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的位置与状态,并首次提出了柳江盆地岩石风化碳汇核算方式。
10月15日,关注森林燕赵行暨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在保护区举行。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推进宣传教育,奏响生态主旋律
10月15日,以“走进森林草原 悦享生态河北”为主题的2024年关注森林燕赵行暨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在柳江盆地顺利举行,旨在增强广大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引导青少年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柳江盆地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协同社会各方力量,将森林、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等自然元素与研学实践活动相结合,收获了地学实习和科普教育的丰硕“果实”。先后获得“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科创筑梦助力双减试点单位”等5张国家级名片,以及“河北省自然教育基地”“中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等20余张省市级名片。(王虹敏、罗佳宁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稿)
学生们在保护区吴庄片区开展研学活动。曹建雄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