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北省以林长制为引领,层层落实各级党委、政府防控主体责任,把“外防松材线虫病传入、内防美国白蛾暴发”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全省累计开展防治作业819.39万亩次,其中飞防529.55万亩次、地面防治289.84万亩次,剪除网幕3万多个,诱杀成虫2万头,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6.2亿头,圆满完成全年防治任务目标,美国白蛾危害得到遏制,有效维护了全省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抓住关键节点,统筹防治策略。抓住美国白蛾1-2龄幼虫期这个防治最佳时间点,坚持“重防第一代、查防第二代、补防第三代”的防控策略开展防治。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守牢首道防线。全省设置国家级中心测报点37个,查防员38979名,悬挂诱虫灯2879台、诱捕器688套。开展定点监测和定期虫情普查,定期发布虫情监测预报,做到超前预警,明确防治最佳期。二是信息引领,及时上报。实行省、市、县三级双周报告制度,全年共编报美国白蛾周报12期,及时了解发生防治情况,为科学开展防治提供依据。三是重视风险,及时预警。在第一代、第三代美国白蛾发生期向存在中重度发生风险的廊坊、保定、衡水、邢台、邯郸等市及雄安新区下发防治提示函、检疫提示函,督促各地全力做好防治工作。集中防治结束后,各地立即开展防治成效检查验收,对效果不明显或漏防区域及时补防,确保全年防治及时有效。
突出重点区域,科学开展防治。美国白蛾防治突出环首都周边、北戴河、雄安新区、主要风景名胜区、廊道两侧、集中片林等重点区域,采取飞机防治和地面防治相结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开展防治。一是飞机防治。在美国白蛾幼虫期,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定州、辛集市和雄安新区适时租用R44、贝尔206、小松鼠等型号飞机,开展飞防作业529.55万亩次。二是地面喷药防治。对未实施飞防作业的城镇、村庄及周边绿化树木,开展地面喷药防治289.84万亩次,并适时开展防效检查,及时进行补防补治。三是物理防治。各地组织人员剪除网幕3万多个,使用诱虫灯、诱捕器诱杀成虫2万头,有效降低虫口基数。四是天敌防治。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及雄安新区在第一、第二代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及化蛹初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6.2亿头,开展生物防治。
飞机喷药防治美国白蛾作业现场。防治检疫站供图
深化联防联治,推进区域协同。河北省是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林草有害生物联防联治的轮值省。一是京津冀林草主管部门在张家口市赤城县召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林草有害生物联防联治联席会议,交流美国白蛾防治工作进度和成果,部署了2024年联防联治重点工作,开展了两次应急防控演练,锻炼了防控队伍的实战能力。与北京市、天津市联合开展了“5·12林草生物灾害防控宣传周活动”“5·25林业植物检疫检查和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以及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知识,全省共发放宣传单8万余份,悬挂张贴宣传横幅标语520块(条),检查木材51818立方米、苗圃350余个,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二是12月与晋豫陕蒙召开了五省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会议,总结交流、协同研究五省区美国白蛾等有害生物联防协作。三是与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保护中心党总支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签署了结对共建协议,加强党建引领,进一步深化京冀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四是落实今年北京市支援河北省环京周边市、县500万元防治物资,支援雄安新区的42架次、6.3万亩飞防作业。五是京东、京南、京西、京北及津北、津南等6个片区相继召开了片区联防会议,相互通报信息、交流经验。开展学习交流、物资援助、联合防治等工作,提高了防治成效。六是省内各市及各县(市、区)不定期通报信息,统一时间开展防治。各级林草主管部门与城建、交通、水利等部门加强配合,相互协作。通过省际、省内各地各部门间积极协作、共同防治,实现了防治全覆盖、无死角,提高了防治成效。
强化督导检查,确保防治成效。一是河北省将美国白蛾等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纳入了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有害生物防控情况占7分,进一步压实党委和政府防控主体责任,确保责有人负、事有人管、活有人干。二是河北省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落实“强转提”行动部署,实行分组包片包市督导,多次派出技术人员在防治关键期深入重点区域进行防效现场调查和技术指导,了解防治成效,有效遏制虫情蔓延。三是向社会公布疫情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虫情举报,及时、彻底除治,形成了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在林长监督,主管部门、技术单位负责,群众参与的协作下,全年防治成效良好,平均寄主叶片保存率95%以上。(王宇、王子康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