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河北频道2月13日电(记者杜一方)日前,河北保定徐水区德山高跷会应邀参加易县马头村传统庙会的民俗演出,在富有节奏、欢乐喜庆的锣鼓声中,德山高跷会的演员身着个性服饰,踩着一米来高的木质“腿子”,随着节奏腾挪变换,在围观群众此起彼伏的喝彩声中亮出各自绝活儿……
“高跷寓意步步登高,锣鼓一响、腿子一蹬,年味儿拉满。今年春节是最忙的一年,演出都预约到正月二十了。”德山高跷会会长佟树泉说。自元旦过后,他就陆续接到当地乃至外省的演出订单。
↑高跷表演现场。(受访单位提供)
据了解,德山高跷源自清朝末年,活跃在徐水、定兴、易县交界的德山村,几代乡民接力传承,在沿袭高跷基本技法、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秧歌、杂技、现代舞蹈等元素,让表演更生动、更富感染力,逐渐形成了奇、险、稳的表演特色。德山高跷会目前已有当地成员70人,吸纳外来演员、学员20多人,每年参加各种节庆、庙会演出百余场。
去年11月,德山高跷会在易县的一场庙会演出中,8岁男孩高浩然打鼓视频冲上热搜,德山高跷随之爆火出圈。佟树泉说,高跷表演注重互动,氛围越浓、观众热情越高,演员们现场发挥就越出彩。
将德山高跷带火的自媒体博主张小辉说,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高跷这项民俗文化,经常义务跟拍德山高跷的演出。“当时没想到视频会爆火,短短几天浏览量达600多万。”这位拥有20万粉丝的“守”艺人,在跟拍德山高跷过程中,还带出了表演、直播兼备本土“网红”,发布了许多爆款作品。
近年来,保定文旅在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保护传承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全市设立非遗工坊262家。通过充分挖掘非遗背后内涵,保定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引导和支持高跷、舞狮、舞龙、花鼓落子拳等非遗、民俗文化发展,每年举办“非遗过大年”“乡村村晚”等活动千余场次。
“全区200多道民俗花会是活跃年节城乡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徐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斌说,当地不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名家工作室等,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同时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展各类文化研学活动,在青少年中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