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北传媒学院两名大学生勇救落水者的事迹引发社会关注。当艺术体育学院大一学生赖炜桢、程祥阳纵身跃入湍急河水的瞬间,人们在点赞“校园英雄”的同时,更开始探寻这一义举背后的育人逻辑:为何河北传媒学院学子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所高校如何将社会责任感深植于青年学子的血脉之中?
勇救落水者:“校园英雄”引发社会关注
6月19日晚,河北传媒学院鹿泉校区杜北桥附近,艺术体育学院大一学生赖炜桢、程祥阳锻炼返回途中,听见附近的河中传来呼救声。持游泳救生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赖炜桢果断跳入河中施救。程祥阳则在岸边持照明工具指引方向、随时接应。面对暗流与湿滑河岸,两人凭借专业技能和冷静判断,合力将落水者救起。尽管浑身多处擦伤,他们顾不上处理伤口,立即配合警方展开急救。这一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引发强烈反响。
河北传媒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救援并非偶然,而是河北传媒学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学院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信念引领与实践锻造双轮驱动,让社会责任意识根植学子心中。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是高校育人成效的体现,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样本。
信念铸魂:责任担当源于精神谱系的价值赋能
学院着力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始终将信念铸魂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引擎,以系统化的精神谱系赋能学生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校园场景成为价值传导的载体,学校建设的南海湖、红船等特色景观不再是单纯的环境装饰,而是被赋予红色基因与传媒使命的精神符号;传媒文化长廊、中外历史文化长廊通过场景化构建,让学生在行走中触摸精神脉络,实现从视觉接受到价值认同的转化。同时,学校坚持党建引领与专业教育融合,重视建构并推进党建文化的融合发展,确保育人的正确价值导向。学校还打造了“领航讲堂”“追光团校”等平台,建设“一院一品、一班一项”为主体的校-院-班三级德育体系,逐渐形成了以“三支力量育人才”等为代表的院系德育品牌。
此外,学校还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传统美德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搭建舞台:“8+6”育人工程助力学生服务社会
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才能自觉增长才干、服务社会。河北传媒学院始终秉持“把学生推到舞台上,把舞台搭在社会上”的办学理念,积极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服务社会。
“8+6”育人工程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学院通过整合8个学期与6个假期的教育时间框架,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将学校专业教育向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延伸,构建了“思政+专业+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积极引导学生们在假期里结合所学专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上好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过去的一年,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小分队、自愿组合的专题小分队和分散进行的“回家乡、建家乡、宣传家乡”活动,自主搭建“思政+专业+N”的多彩舞台。其间,学生们用新闻报道、摄影绘画、视频制作和微电影等方式进行纪实报道、青春风采联展等。
河北传媒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责任感并非偶然的道德闪光,而是教育者通过价值引领与实践培育,在青年心中种下的“必然之果”。当更多高校将“培养什么人”的思考转化为“怎样培养人”的创新实践,“校园英雄”终将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群体画像,社会责任也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何守宁、赵保峰 河北传媒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