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杂粮新生:“五谷之首”重回餐桌-新华网河北频道-新华网
2023-01-31 08:30:55
> 正文

半月谈丨杂粮新生:“五谷之首”重回餐桌

2025-08-11 16:50:21来源:半月谈

分享至手机

  当谷物棒成为都市白领的便捷早餐,当有机米粉成为万千家庭的育儿选择,当金黄的谷粒为遥远的非洲餐桌增添营养……随着《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的深入实施,一场由全谷物引领的健康变革正在重塑国民餐桌。曾位列“五谷之首”的谷子(脱壳后即为小米),正以科技创新的力量突破传统定位,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重要健康载体。

  从主粮到杂粮:一场跨越万年的“逆袭”

  “谷子是中国最早的驯化作物之一,甲骨文里就有它的名字。”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介绍,谷子起源于中国,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谷子就是黄河流域先民的主要粮食来源。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谷子逐渐从主粮变成杂粮。据统计,1978年我国谷子种植面积近1.3亿亩,而到2022年已萎缩至不足1000万亩。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范光宇说,单产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不足、加工产业链短、消费场景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谷子产业逐渐衰落。

  “小麦搞绿色革命、玉米用杂交种大幅度增产时,谷子还在用老祖宗的办法吃饭。”赵治海回忆,当玉米亩产从200公斤升至400公斤时,谷子仍在150公斤左右徘徊。更严峻的是,谷子种植有3个不利因素:人工间苗劳动强度高、不能机械化种植、不抗病种植风险大。

  破局发生在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试验田里。自1969年起,张家口市农科院以崔文生、赵治海为代表的两代科研人,历经40余载接力攻关,培育出“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根系发达、抗旱性强、适应性广。如今,该系列已有26个品种,最高亩产跃升至800公斤左右,彻底甩掉谷子低产“帽子”。

  赵治海在非洲为当地农民进行“张杂谷”种植授课。

  “谷子已由低产作物变成高产作物,现正处于产量和品质双提升阶段。”河北省谷子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慧军说,谷子已完全成为一个市场化的作物,大家对其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数据显示,全谷物食品可以降低心脏疾病、II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霍军生说,平衡膳食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每天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50克至150克。

  随着健康消费不断升级,凭借营养丰富等特性,谷子正在重新赢得市场青睐:在医院,它是患者恢复胃肠功能的黄金流食;在月子中心,它是产妇必不可少的元气补给;在健身场所,它是健身爱好者训练辅助的营养来源……

  “焕新”现代餐桌:一粒谷子的“72变”

  对于北京“90后”白领田文来说,每天冲泡一碗小米米糊已成为习惯:“里面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膳食纤维,以前只在长辈粥锅里见到的小米,现在成了我的食养优选。”

  这种变化背后,是谷子产品形态的全面革新——从传统的粥、饭,到现代的代餐粉、谷物棒、米浆饮料,谷子正以全新姿态回归现代餐桌。

  在张家口市宣化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研学基地,冻干小米粥、益生菌小米饮、即食小米饭团等数十种新品琳琅满目。张家口药膳研究会试验的小米与其它谷物混合打浆大获成功。“年轻人对胚芽米浆没有抵触,都愿意喝。”河北省营养师服务协会会长雷敏介绍,以小米干饭替代部分精米白面,更有利于餐后血糖平稳。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说:“中国人要吃中国粮,中国的畜禽要吃中国的饲草和饲料。”在宣化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谷子种植-谷草养殖-优质肉蛋奶-有机肥料-有机种植”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日益成熟。据介绍,用谷子和谷草喂养,畜禽更健康,肉蛋奶品质明显提升,贴有“谷草牛、谷草羊”标签的肉类产品供不应求。“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更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赵治海说。

  宣化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地处北纬40°黄金谷带,是全国首个以“张杂谷”为主题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事务中心主任李建华表示,要依托宣化作为谷子种业重要发源地和集聚区优势,进一步抢抓国家种业振兴战略机遇,从土地流转、科技研发、人才引进等多维度整合资源要素,为“张杂谷”产业发展铺设坚实制度跑道。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农业技术员查看“张杂谷”制种田谷子长势。

  良种滋养世界:中国谷子的全球担当

  一粒优质谷种,足以跨越山海造福世界。在布基纳法索,农民伊利沙种植“张杂谷”后,1.2公顷土地年增收谷子2.58吨,增收300多万西非法郎。“伊利沙用这笔收入翻新了房屋,添置了摩托车。”从事“张杂谷”非洲推广的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谷子事业部总经理杨建勇说,国内市场占有率近60%的“张杂谷”,凭借其抗旱高产特性,在10多个非洲国家落地生根。

  杨建勇介绍,近些年在乌干达试种的6000多公斤“张杂谷”已见实效,比当地传统手指谷增产近88%,成熟期提前1个多月,非常适合当地一年多季的种植模式。“去年乌干达主动追加4000多公斤种子的需求。”

  十余年来,“张杂谷”在国内累计推广4000余万亩,增产粮食逾20亿公斤;在非洲推广1.3万亩,增产约130万公斤。联合国粮农组织原总干事雅克·迪乌夫曾专程到张家口考察,将“张杂谷”列为“南南合作”核心项目在全球推广。2023年,“张杂谷”援非减贫项目获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这些成就背后,是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长久的坚守与创新,也是中国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贡献。

  从满足温饱到引领健康风尚,从深耕本土到惠及全球,小谷子正在撬动“大健康”。“谷子的故事,揭示了传统农业的生存之道。”赵治海说,既要守住我国古老种质资源这个“芯片”,更要让老作物学会新活法。(记者李凤双、秦婧)

[作者: 李凤双、秦婧  责任编辑: 王立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