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风沙侵袭京津冀地区的重要通道,生态区位特殊,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再接再厉、二次创业,积极响应国家“三北”工程攻坚战部署,推进能源转型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光伏治沙、增绿生金的“绿富”双赢发展新路,围场成为河北省首个光伏治沙试点县。

光伏治沙项目区。
构建“光沙协同、系统治理”的生态修复新范式
立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突破传统治沙的单一目标局限,构建以光伏产业为纽带,统筹风光资源利用、沙化土地治理、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综合治理体系。
创新采用“原地修复+异地补偿”双轮驱动机制,对项目区分类型、分梯度推进系统治理。在原地治沙区域,采用高光伏支架设计,保障机械作业与植被生长空间。实施草灌结合、封育恢复模式,栽植柠条、冰草、披碱草等耐旱物种,恢复退化草地0.78万亩、营造灌木林0.52万亩。在异地治沙区域,拓展御道口、西龙头等6个乡镇沙化土地,推行沙化草地治理0.3万亩、人工造林0.4万亩、退化林修复1.1万亩,采用樟子松与柠条、油松与白榆等针阔混交模型,提升森林质量与防风固沙功能。
通过“以光锁沙、以草固沙、以树挡沙”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局部小气候逐步改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风蚀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项目区土地蒸发量减少20%到30%,植被盖度由35%提升到75%以上,平均风速由建设初期的每秒3.4米下降到每秒1.9米,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

光伏治沙项目区治沙前后对比图。
打造“村企共建、利益共享”的强村富民新机制
将生态治理项目深度嵌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网络,建立健全企业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新能源开发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创新“光伏合作社”模式,村民以土地、劳务、资产入股,形成“保底收益+按股分红”长效分配机制。项目累计流转土地1.5万亩,农户年均租金收入超万元;村集体通过资产租赁和运维服务年均增收25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形成了企业获得发展空间、集体经济增强活力、农民收入稳步提升的三方共赢格局,为生态脆弱地区推动共同富裕注入了持续内生动力。
推行“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多方联动、农民参与”的运作模式,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持续壮大项目企业经营效益,每年可向电网提供8.7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清洁能源年产值超2.86亿元,税收贡献超3000万元。由于光伏企业的积极参与,该模式以直接投资、技术支援等形式降低了生态修复的边际成本,累计节约治沙投入500余万元。

光伏治沙项目区。
拓展“生态增值、产业协同”的产业升级新路径
布局“光伏+”多元应用场景,推动能源生产与农牧、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驱动县域产业体系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
示范推行板间养殖开发模式,规模化种植耐阴牧草,区域化规划养殖单元,形成了“光促农、农养牧”的循环农业链条。
通过科学布局与业态融合,系统性开发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森林度假、野奢营地等特色旅游产品,将昔日的风沙源打造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会客厅和休闲旅游新目的地,推动了区域经济从传统资源依赖型向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生态改善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立足新起点,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将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能源革命战略机遇,推广试点经验、拓展产业链条、健全市场机制,推动光伏治沙从单一的工程实践向系统的生态价值创造跃迁,开启全域生态治理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