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高海拔区域,具有温差大、日照强的独特气候优势,是马铃薯生长与种薯繁育的天然适宜区。经过多年发展,当地马铃薯产业规模稳固,种植面积达65万亩,产量超165万吨,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围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聚焦马铃薯全产业链构建,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增值深度绑定,打造“研发-繁育-种植-仓储-加工-销售”全链条布局,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以“研”强基,筑牢产业发展内核。围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聚焦破解种源与标准化问题,构建“1+3+N”产业体系,以1个国家级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串联种薯繁育、精深加工、废弃物利用3个产学研融合示范区,辐射N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在育种端,重点打造马铃薯研究院,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组建专家团队,建成包含500余份种质资源的基因库,自主培育出“冀围薯6”等兼用型品种,实现亩均单产4000千克。在种植端,推广“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模式,40万亩标准化基地化肥农药用量减少20%,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5%。
以“链”增效,打造循环经济集群。按照“一颗土豆全利用”的发展思路,围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以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为牵引,引导下游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从废水中提取有机物生产宠物饲料,每吨售价达8000元,实现从单一淀粉加工到“淀粉-粉条-白酒-饲料”全链条生产的转变。同时,引进先进生产线,创新从薯汁中提取维生素A、维生素C,从薯渣中提取膳食纤维和蛋白质,依托现有循环加工基础打造大健康产业。
以“群”聚势,壮大精深加工矩阵。围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聚力破解县域内加工品类单一、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坚持“龙头引领、多点支撑、品类互补”,整合骨干企业资源,带动全县9家马铃薯加工企业构建覆盖全粉、薯条、淀粉制品的产业集群,推动从“初级加工”向“高端制造”升级。在薯条加工领域,加快推进中薯食品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建设,涵盖薯条加工车间、研发中心等核心设施,建成后将填补区域薯条规模化生产空白。

以“销”拓路,激活产业多元价值。针对销路窄、价格波动大的问题,围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还构建起“数字赋能+文旅融合+订单保障”多元化营销体系,全方位拓宽销路、提升产品附加值。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38亿元,带动5000余农户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年减少废渣排放2万吨、废水排放50万立方米,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向赋能。
下一步,围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将持续深化“生态+科技+产业”路径,推动马铃薯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宽领域、更强品牌迈进,打造全国马铃薯循环经济新标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