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7 09:05:48
> 正文

邢台市南和区:一个合作社的丰收底气

2022年06月17日 09:05:48来源: 河北日报

  一个合作社的丰收底气

  ——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三夏”生产见闻

  图为在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阎里村小麦种植基地,大型联合收割机忙着卸粮。 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摄

  “三夏”时节,在邢台市南和区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阎里村小麦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一排排金黄的麦穗被收割机“吃”了进去,不一会儿,饱满的麦粒堆满了收割机的储粮仓。

  又是一季丰收粮。近日,记者走进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见证了这里不误农时抓生产,持续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让种粮越来越有信心、粮食丰收更有底气的故事。

  规模出效益,会种地变成“慧”种地

  6月10日,骄阳似火。在阎里村小麦种植基地,农机手何红艳驾驶着联合收割机驰骋在田间。

  何红艳是来自湖北的一名“麦客”。从南往北一路收麦过来,南和麦田长势之好让他震撼,“成方连片的大地块,麦子的平整度很好,非常方便收割。”

  趁着收割机储粮仓放粮的时候,何红艳走出驾驶室,抓起一把麦子说:“大马力、大喂入量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让收割小麦轻松多了,一亩小麦3分钟左右就能收割完。”

  麦田里,联合收割机过后,秸秆打捆机紧接着上阵,秸秆被整齐有序地码放在地。

  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江坡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三夏”大忙时节,他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合作社种植了3万余亩小麦,身体有点累,但心里舒坦、痛快。”

  一个合作社,怎么打理3万余亩地?

  “靠新农机,大数据!”李江坡坦言,这么大的面积,像以前那样靠人工耕种、靠经验管理肯定不行。合作社共有68名职业农民,3万余亩地,平时一名职业农民就能管400多亩,无人机作业、自走式机械植保、自动喷灌,从种到收,全程实现了高标准的机械化。

  用上大数据,会种地变成“慧”种地。2018年,合作社安装了“农事云”线上智慧农业软件,实现对麦田耕种全过程的记录和成本核算等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现在的耕种方式与传统耕种方式相比,减少了近70%的人力成本和30%的物力成本。

  规模出效益,合作社的优势显现出来——

  开展土地集约化利用,通过平整土地、填沟去垄,平均每100亩可增加2亩种植面积。集中采购生产物资,合作社成员户均比普通农户节省成本130元/亩。

  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进行精细化操作、标准化管理,每亩地可减少化肥使用量40公斤,增加有机肥用量100公斤,每亩节水100立方米,亩均粮食增产100公斤。

  “在播种环节,卫星‘眨眼’,农机‘牵’着跑,路线笔直、转弯灵巧、行距均等。电脑里设定好数字,一亩地播多少粒种子,分毫不差。”李江坡说,“算细账,十来亩地能多种出半亩地来。”

  目前,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邢台市南和区设立了6个小麦种植基地,通过规模种植和智能管理,小麦年产量达到1.8万吨,且每年以7%的速度在增加,实现每年每亩地净收益400元以上。

  技术指导细,科技护航促丰收

  王志刚是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名职业农民,种植了400亩小麦。他来到麦田里,随手扯掉一个麦穗,揉碎、轻轻一吹。

  “你看看这成色多好,打眼一瞧就知道又是一个丰收年。”在王志刚看来,小麦能有现在这个长势,从种到收期间的科技保障功不可没。

  南和区自古就有“畿南粮仓”的美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去年秋天,受秋汛影响,南和区冬小麦普遍比往年晚播10至15天。

  “那时候,可把我愁坏了。”王志刚告诉记者,由于去年雨水比较大,影响了小麦播种,造成小麦出苗晚,长势总体偏弱。

  播种时间晚,苗情长势与往年相比较差,要想小麦收成好,压力可想而知。为让夏粮颗粒归仓,南和区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行动,成立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4个技术小分队,重点突出“分类管理、因苗施策、促弱转壮,防灾减灾、科学应对”技术主线,助力小麦稳产增产。

  “帮我看看这块地啥时候能施肥”“晚播主要预防哪些病虫害”……重要节气、关键时期,南和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温春爽都会来到合作社,通过与王志刚等职业农民面对面交流,进行田间指导,对晚播的弱苗进行“把脉问诊”。

  不仅如此,南和区还加强对农民的免费培训,开展农技专题培训班,加强技术指导,推动冬小麦促弱转壮。王志刚也报名参加了培训班,掌握了科技壮苗技术。

  “早春中耕锄划、叶面喷肥,有利于促进二类苗的升级转化。小麦分蘖不足,中耕锄划、增温保墒,促根生蘖。返青拔节期适量追肥,扬花灌浆期进行‘一喷三防’,根外补给营养,喷施叶面肥,增加千粒重。”谈起科学种田,王志刚说得头头是道,“现在种地可是技术活儿,得勤跟课堂上的老师学。”

  今年,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小麦预计平均亩产达612公斤,其中,合作社种植的“中麦578”品种今年最高亩产740公斤,较去年亩增64公斤,50亩“马兰1号”高产攻关田实际亩产达863.76公斤,创下河北省小麦亩产历史新高。

  保障更有力,良种良田添底气

  稳定粮食生产,要让农民种粮有赚头。“今年肥料价格比较高,农药价格也涨了不少。”站在田间地头,李江坡给记者算了算,今年每亩地肥料和农药增加的成本在20元左右。

  为此,合作社想方设法降成本。在高效用肥方面,通过配方施肥、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15%以上;在病虫草防控方面,用上大型植保机,几天就搞定,肥药洒得匀,还能再省钱。

  前几天,李江坡又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为应对农资市场价格上涨形势,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央财政下达河北省第二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98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稳定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其中,南和区第二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规模为217万元。

  一系列惠农政策,为种粮农民稳住预期。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和农资、燃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农业生产尤其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在加大,种植户急需高保障、广覆盖的保险产品来提升风险保障。

  “我们给小麦上了‘全险’,种起地来心里更踏实。”李江坡说,合作社投保了小麦完全成本保险,每亩地保费是35元,财政补贴80%,农户自付20%,每亩地最高赔付可以达到950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麦亩产量的提升,离不开好种子的支撑。

  合作社绝大部分种植的是“中麦578”优质强筋高产小麦。这个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早熟、抗病抗逆广适的特点,面粉色泽亮白,既适宜制作优质面包,也可以通过配麦、配粉做优质饺子皮和面条。

  良种要种在良田上。“农田条件提升了,地也好种多了。”李江坡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让粮田变良田,可实现集中连片耕种,农机进田容易了,成本大幅下降。

  集中连片种田,打开增收新空间。在原有玉米种植基础上,合作社今年探索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充分利用两种作物高矮搭配、边行优势的互补效应,采取带状套种方式力争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提升土地效率和粮食产量。

  “越干越有劲头,越琢磨越有门道。”李江坡感慨,合作社成长壮大,离不开好政策的有力扶持,依托好品种、好模式,以保障品质稳定性为重点,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种地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种粮农民丰收的底气更足了。 (记者 郝东伟)

+1
[作者: 郝东伟  责任编辑: 吴广庆 ]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01007011001000000000000001110733112874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