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8 10:17:39
> 正文

汛期预警频发,该怎样及时防范?

2022年08月18日 10:17:39来源: 河北日报

  预警频发,汛期怎么防

  8月9日,省监测院一间会议室内,技术人员通过视频系统与气象部门展开会商。河北日报记者王思达摄

  8月9日,井陉县苍岩山镇高家峪村群测群防员在雨中查看排水沟情况。 受访者供图

  阅读提示

  8月17日下午,省水利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同日下午,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两则预警均要求,有关地区和责任单位要注意做好实时监测、巡查和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

  今年入汛以来,面对频繁出现的降雨天气,我省多部门已联合发布多次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由于预警及时、防范到位,截至目前,我省汛期并未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面对频发的汛期气象预警,我省各地、各部门是如何做好相关防范工作的?面对突发险情,他们又是怎样及时化解的?

  防洪涝灾害 一时一刻都不敢懈怠

  8月8日至11日,石家庄地区连续多天阴雨连绵。

  8月10日晚,虽然降雨暂时停歇,市区30公里外的黄壁庄水库监控室内却依旧灯火通明。该水库水情调度处工作人员刘明杰说,虽然此轮石家庄降雨量不算太大,汛情相对平稳,但是值守人员一刻都不敢懈怠。

  最近,我省大部地区迎来入汛后新一轮强降雨天气。对此,8月6日省水利厅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做好预警预报,加强重点河流、水库风险管控排查和灾害防御,确保安全度汛。

  “汛期防洪,首先要防患于未然。”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贾志杰介绍,汛期来临前,水利部门已对现有水文监测站点和水雨情信息、预报调度等业务系统开展了维护调试,修订完善了全省245处预报断面、1011座水库洪水预报方案,提升洪水预测预报水平。

  黄壁庄水库与上游的岗南水库联合控制流域面积占滹沱河总流域面积的95%,是一座以防洪任务为主的大型水库。

  8月9日9时,黄壁庄水库溢洪道的一处闸门附近,身上绑着安全绳的工作人员正在液压缸的锥铰位置,仔细检查每一颗螺丝。作为闸门液压杆重要的转轴位置,工作人员检查时不敢有丝毫马虎。

  10时,黄壁庄水库大坝上。黄壁庄水库工程管理处的赵丽晓和5位同事身穿灰色工装,手持带有红绳的钎子走上坝坡,沿着坝坡一步一步向前巡查,他们一边走一边检查脚下的每一处坝体。大坝表面凹凸不平,走起来要格外小心。6.9公里长的大坝,完全检查一遍要一上午的时间。

  他们手中钎子上飘动的红绳在长长的坝坡上非常显眼,“一旦发现渗水地点,我们会把钎子插在那里,然后立刻向上级汇报。”赵丽晓说,工程巡查组一共由20名队员组成,水库为巡查队员配备手机云台,必要时可以与监控室实时连线。

  赵丽晓告诉笔者,平时这种例行检查的频次是每周一次。随着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的提高,检查频次会不断增加,最频繁时甚至需要24小时不停地巡查。

  “入库水量38立方米每秒,水位114.96米。”11时,刘明杰盯着监控室的屏幕,密切关注着水情。通过这个大屏幕他们可以实时监测入库量、汛限水位等情况,并根据相关数据编辑水情报告向上呈报。防汛压力大时,需要每天一报。

  “我们在汛期实行24小时双岗值班,136名在职人员全部上岗。”黄壁庄水库综合处副处长李甲子说,“从6月1日起,河北进入汛期,全省水利系统开始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7月10日开始,主汛期期间,我们实行封闭式管理,全员上岗。”

  李甲子介绍,黄壁庄水库现有工程巡查摄像头150多个,基本实现了工程区的全覆盖。如果发现问题,水库会随时派出工作人员进行巡查核实。

  我省除19座有防洪任务的大型水库外,汛期来临时,小型水库、河道薄弱环节、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防汛工作也不容忽视。

  石家庄元氏县西部山区中的7个乡镇46个村中,有78处山洪风险点,汛期防汛工作压力很大。

  8月5日一早,元氏县东韩台村党支部书记许位海来到槐河岸边,打开手机中的“河掌云”应用软件,开始沿河道巡查。

  自2018年担任村级河长以来,汛期巡河已经成为许位海的一项日常工作。汛期来临时,他几乎每天都要巡查一遍河道。他负责的河道长约有1300米,当他从头到尾巡查结束后,“河掌云”应用软件已经自动记录了起始时间、距离和位置。此外,如果遇到险情,他也可以通过这款应用软件及时拍照,上传并反馈情况。

  东韩台村的日常巡河制度,是我省不断探索完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的一个写照。今年入汛以前,我省修订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建立了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体系,探索建立了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御模式。

  防地质灾害 每一处隐患都不能掉以轻心

  除山洪、内涝等汛期险情外,在我省广大山地、丘陵地区,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代表的地质灾害,也是我省防汛工作的重点。

  8月8日14时,井陉县苍岩山镇高家峪村,早上开始的大雨还在下个不停。雨量监测仪显示,这一区域的降水量已经超过90毫米。

  高家峪村中部以北一处名为“北垴”的山坡上,省地矿局所属的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省监测院)副院长赵建青和当地地质灾害巡查驻守组工作人员,正在冒雨进行勘察。

  “这处山坡是我们重点监测的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年前,山坡上曾经出现一条大裂缝,汛期有发生山体滑坡的风险。虽然前几年这条裂缝已经用三合土填上了,降雨量大时仍需加强巡查,不能掉以轻心。”哗啦啦的雨声夹杂着流水声,让赵建青不得不抬高了嗓门儿。

  “你看,山坡和民居挨得多近。坡底一共有11户20多人,如果出现滑坡等险情,后果不堪设想。”赵建青指了指紧挨着坡底而建的两排民居。

  幸好,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巡查,赵建青并未发现滑坡迹象。

  “即便没有险情,我们也必须坚持巡查,对全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心中有数。”省监测院院长白雪山介绍,作为地灾防治的技术支撑部门,他们开发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系统,是基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与降雨关系而建立,可以覆盖全省所有的山地、丘陵区域。

  河北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据介绍,针对这一特点,省地矿局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等厅局打造了一支覆盖全省、快速机动的专业化、正规化、标准化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保障队伍。其中,河北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中心设在省监测院,并依托分布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局属单位建立了分中心,服务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今年入汛以前,受省自然资源厅委托,省地矿局组织所属的地勘单位对全省9个山区市、65个山区县开展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查清了全省地质灾害隐患底数,最终确定隐患点4593处。其中,崩塌1784处、泥石流1468处、滑坡703处、地面塌陷548处、地裂缝90处。这些隐患点的确定,为我省精准防治地质灾害奠定了基础。

  同时,自6月1日起,省监测院组织143名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员,组成51个地质灾害巡查驻守组,下沉驻守到全省地质灾害易发的山区县,协助指导基层开展巡查排查、监测预警、撤离群众等,指导当地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不过,面对如此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只靠政府和技术部门的力量,难以在汛期实现全面、实时、有效监测。在这种情况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8月10日一早,天刚蒙蒙亮。雨还没停,高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吕秀科就起床了。

  连日的阴雨,让他必须再到“北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去看看。因为在汛期,他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身份——高家峪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

  沿着山坡上的排水沟走了40多分钟,确认排水沟没有堵塞、山体也没有滑坡迹象后,吕秀科才放了心。“不下雨的时候,我们大概一周巡查一次。下雨时一天至少巡查两次,不然心里不踏实,培训时也是这么要求我们的。”

  汛期有哪几种地质灾害?不同地质灾害发生时有什么前兆?遇到地质灾害时往哪转移?发现险情后如何上报……汛期开始前,吕秀科参加了地灾防治技术人员组织的培训班。如今,他已经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应对方法了然于胸。

  吕秀科的经历,是我省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制度的一个缩影。

  如今,我省已经实现459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上图入库,建立了管理台账,逐点制定防灾预案、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标识。逐点落实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并发放防灾责任卡和防灾明白卡,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

  面对突发险情 第一时间应急处置

  在汛期,面对突发洪涝灾害,如何第一时间应对解决?

  8月7日22时,随着降水量不断增多,元氏县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8月10日,元氏县召开会议,决定将可能受洪涝灾害影响的3个乡10个村41户76名群众提前转移安置。

  该县水利局防汛科王瑞甫介绍,在需要转移的3个乡中,前仙乡牛家庄村需要转移安置的村民较多。

  “牛家庄村位于山脚下,村内有多所民居位于河流旁的低洼处,曾经遭受过洪灾。”前仙乡乡长狄鑫告诉笔者,为了及时排险除患,乡里成立了由280余人组成的防汛抢险队伍。队伍配备有编织袋两千余条,铁锹上百把,还配发了雨衣、雨鞋等物资。目前,该乡已有43名村民得到集中安置。

  汛期随时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险情,也是地质灾害防治人员需要时刻面对的考验。

  7月12日7时,持续近10个小时的强降雨刚停不久,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中心平山地质灾害巡查驻守组工作人员刘戬一行,驱车前往下槐镇南文都村,对乡村道路沿线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村内泥石流沟进行复查。

  “这个村的泥石流沟此前已经修复过,受灾点的群众也搬迁了,这些年没有发生过泥石流灾害。不过还是要做好隐患排查和预案。你看这边堆放的柴火堆儿,很容易堵塞泥石流沟,一会儿还要多嘱咐嘱咐乡亲们。”他们边巡查边分析。

  “大爷,您记得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撤离路线吗?”

  “知道知道,你们上次给培训过,从家门口往两侧山坡高处跑,不能顺沟往下走。”

  “如果听到喇叭广播、敲锣声,一定要按照指示牌指示的路线跑,不要顾着家里的东西,生命安全才是第一位!”

  ……

  刘戬一行和当地群众的对话还没结束,就被一位群测群防员打来的紧急电话打断——原来就在刚刚,在距离南文都村不远处的338国道旁,突发了山体崩塌险情。

  接到电话后,一行人立刻驱车赶往现场。十几分钟后,他们在现场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整片崩塌区域高约15米、宽达10米,直径大于4米的大块石约有6-10块,倾泻而下的黄土和碎石已将道路彻底阻断,部分碎石还滚落到了公路旁的河里。

  在他们站在距离崩塌区域仅10余米的河堤处一边查看情况一边记录时,还有碎石不断从崩塌处滚落而下。

  “下槐镇国道338线k420+650处突发山体崩塌,初步判断崩塌的原因主要与地质结构、岩体差异性风化(岩体风化程度不一致)及近期降雨等因素有关。”刘戬迅速对崩塌险情进行研判,并第一时间将崩塌的时间、地点、成因等情况报告至当地有关部门。

  在相关部门的协调处理下,断交的公路在半天内就完成了清理。

  “该路段仍存一定安全隐患,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巡查与排查;在附近醒目处设立警示牌,提醒行人车辆快速通过,降低地质灾害威胁;对该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消除隐患……”在现场进行清理的同时,一份成文的防治建议也由刘戬和同事们完成。

  “每次地质灾情发生后,当地自然资源、应急、交通等责任部门都会第一时间作出响应。省监测院在当地的技术人员也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并从技术角度提出合理建议,拿出处置举措。”白雪山表示。

  今年入汛以来,省监测院驻各地的技术人员已先后在平山县、蔚县等地处置4起突发地质灾害险情。因为处置得当,没有发生人员受伤的情况。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应该是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白雪山说。(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孙 磊 河北日报通讯员 贾瑞婷 任树春)

+1
[作者: 王思达 孙 磊  责任编辑: 袁丽娜 ]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01007011001000000000000001111327112892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