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素有戏曲“活化石”、电影“鼻祖”的美称,是用灯光照射兽皮刻成的人物、动物、兵器、家具等剪影,在一块白色的幕布上表演戏剧故事,耍扦人一边操纵木杆,耍动人物剪影,表演动作,一边唱戏剧曲调,配以乐器表演;是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集文人写作、艺术雕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的艺术。皮影的造型以中国传统戏剧为依托,以民间剪纸的样式出现。沙河皮影戏主要分布于高庙村、郭龙庄村、下解村,特别是高庙村皮影戏尤为活跃。高庙皮影俗称高庙影戏,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发展成熟于五十年代,在沙河及邢台独树一帜,是肥乡皮影戏传承到沙河而形成的。
高庙皮影是典型的冀南皮影代表。依然保持了古朴的造型,剧目口传心授,表演通俗易懂口语化,体现了中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同时加入了沙河特色,第一代传承人唱腔上全部为老淮调梆子腔、第二代改为比较流行的豫剧,伴奏乐器上做了适当的调整,整体表演保持了传统的习俗,文戏常用慢板、流水板、二八板、平板、散板、非板,武戏常用平板、散板、非板,唱腔根据剧情时而欢快、时而急促、时而悠长、时而舒缓。在影人的刻制上也继承了雕绘结合,粗犷古朴的特色,基本上体现了原生态的的表演形式。随着演技的日趋成熟,高庙皮影已成为沙河的知名戏班,不仅满足了本村的需求,还被邀请到外乡演出,甚至在邢台地区也受到了群众的青睐。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网络的兴起,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皮影戏也渐渐地被人们淡忘和冷落了,如今高庙皮影戏班是沙河市仅存唯一的皮影戏班,观众和演出市场渐少,许多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