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0 09:11:57
> 正文

季节交替 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022年08月30日 09:11:57来源: 燕赵晚报

  季节交替 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适度保暖防感冒 合理作息不熬夜 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夏日远去,秋季来临,气温逐渐下降,尤其是早晚温差增大,在这种情况下,血压容易波动,心脑血管病等常见疾病较为多发。因此,在季节交替之时,大家一定要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原本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在这种季节交替的时候,更要注重防护。石家庄市中医院心病一科刘晓艳医生提醒,无论是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是具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在夏秋交替的时候,均应有所警惕,注意做好自我防护,例如关注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物,预防各种感染;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并少吃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此外还应关注血压、血糖、心率等常见指标的变化,如果发现有胸闷、头晕、乏力、精神不振等不适症状,则应及时就医诊治。

  关注气温变化 及时增减衣物

  一般来说,心脑血管疾病在寒冷的冬季较为高发,但是除此以外,在夏秋季节交替之时,也是心脑血管病的多发季节,不容忽视。在立秋之后,大家已经能感受到气候有所变化,如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冷暖变化不太规律,有时会出现气温的骤降,寒冷空气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势必带来血管的收缩,继而导致血压出现较大的波动,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此外,在天气变化、转冷之时,人体的抵抗力相对来说也较容易下降,从而诱发感冒发热等呼吸系统疾患。

  无论是血压的波动,还是感冒等外感因素,甚至包括空气雾霾加重等,均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因此,在夏秋季节交替之时,大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特别是脖子、后背、腰部、脚踝等部位,都应注意做好保暖,避免受风受寒。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来说,这一点尤其需要重视。

  预防心脑血管病 年轻人亦不可忽视

  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无论是已经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是具备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的重点人群,均应做好防护,注意防病。除了已经确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因素的人群,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者,更要在夏秋交替之时多加注意防病:

  1.常年吸烟、饮酒者。吸烟与饮酒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会影响血管健康,有吸烟、饮酒习惯者在季节变化之时一定要注意防病,并且最好能及时戒烟戒酒。

  2.有冠心病家族史者。父母若患有冠心病,其子女的患病几率会大大上升。因此,有冠心病家族史的朋友,平时就要注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在季节变化或天气变冷之时更要做好相关防护措施。

  3.肥胖者。超重、肥胖不仅会带来体重增加,而且也往往易出现血脂和血压的异常,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影响血管健康,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4.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动脉血管疾病的患者。

  5.A型性格者。一般来说,A型性格的人在性格上常表现为争强好胜、容易着急发脾气,容易出现情绪激动,在激动、愤怒等情绪下,交感神经易出现兴奋,容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疾病等,因此这种性格的人群相对来说较容易患上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来说,平时最好能适度调节情绪,尽量保持情绪平稳。

  虽然大家一般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以老年人群为主,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根据最近几年的相关数据显示,年轻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这表示心脑血管疾病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年轻化态势呈逐渐上升趋势。引起中青年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往往与长期的工作压力与不良的生活作息相关。例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吸烟、熬夜、久坐、肥胖等,这些不良生活作息习惯若不能及时调整改变,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致病的“罪魁祸首”。

  出现这些征兆 需警惕心脑血管病

  大家平时有意识地多了解一些疾病相关知识,有助于及时发现病变,并能及时就医治疗,避免更严重后果的发生。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往往有一些预兆,如精神不佳、胸闷、头晕、肢体乏力等,如果在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能及时察觉,就可以在病情发展到严重程度之前予以及时救治。具体来说,出现以下症状时,一定要有所警惕,最好能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做针对性治疗:

  精神不佳,肢体乏力等。这些症状可能出现的时间很短暂,但往往在休息后不能缓解,很可能是心肌缺血的严重表现。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即应予以重视,及时诊治。

  突然出现的头晕、头痛,有些患者可能伴有恶心、视物不清、耳鸣等。

  一过性黑曚或一过性言语障碍。这可能是心率减慢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征兆。

  偏侧的肢体乏力、麻木。这些症状有可能是脑梗的表现。

  季节交替之时 不妨“治未病”

  中医常讲“治未病”,这里面不仅包括“未病先防”,而且也包括“已病防变”“病后防复”。这也就是说,想要长久地保持健康,既要从平时生活习惯做起,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身体状况保持在健康状态,避免疾病的发生;同时,对于已经患有疾病的人群来说,在病后积极进行规范、有效的治疗,则能够避免疾病发展、加重,或避免病情反复、复发等,从而全方位地保护健康。具体到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则无论是未患病但已经有了高危致病因素的人群,还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都应该从调节情志、饮食、生活起居,注意相关指标监测等方面入手,“治未病”,保健康。

  第一,尽量做到规律作息,并留意气候变化,注意随时增减衣服,预防各种感染。

  感染是诱发心衰的首要原因,而夏秋季节的气候往往较为多变,这样的气候特点很容易导致感染性疾病,从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诱发心衰等更严重的病变。而且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本身抗病能力就较差,心脏承受负担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在夏秋交替的季节,需要特别当心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各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

  第二,适当进行运动,注意补充水分。

  运动不足或在大量出汗后忽视了补水,都较容易导致血液粘稠,从而引发血栓。而且长期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发生。因此在季节交替之时,亦不可忽视必要的运动,运动方式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对于老年人来说,不太剧烈的运动如快走、散步、慢跑、做操、打太极拳等均可选择。不过,不管采取何种运动方式,均应做好热身运动,并且开展运动锻炼的时间最好避开气温相对较低的早晨。补水方面,应注意随时补充水分,不要等感觉到口渴后再喝水。

  第三,避免油腻、辛辣、生硬的饮食。

  进入秋天后,不少朋友会在饮食上“进补”,但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饮食结构上的变化实际上并不利于在季节过渡之时的病情稳定。因此不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秋季过度食用肉类等油腻饮食“进补”;每餐的膳食应保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像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纤维素等各项营养均应有所摄入,不可忽视。同时,过于油腻或辛辣刺激性或过硬的饮食可能会导致血脂、血压等指标增高,影响血管健康,应减少或避免摄入。

  此外,按照中医理论,肺之“母”为脾,因此在秋季可以适当使用补脾之品以促进养生。例如蘑菇入脾、胃经,健脾开胃;小白菜、胡萝卜、西兰花等均可发挥补脾和胃、养胃和中的作用,因此在秋天均可适当食用。另外秋季之“邪”为燥邪,燥邪伤肺致病,因此秋天还可以适当使用润肺生津之品,如蜂蜜、百合、莲子、银耳、山药等清补之品,予以养肺润燥。

  第四,避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

  熬夜及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降低机体免疫力,而且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病变的风险。因此建议大家一定要避免熬夜的不良习惯,通过充足的睡眠缓解疲劳,保护血管健康。

  第五,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大喜大悲。

  中医认为秋季应肺,而且“肺在志为忧(悲)”,因此在入秋后应注意情志养生,避免大喜大悲等过于激动的情绪变化,尽量保持心态平和。

  第六,平时注意规律检测血压、心率、血糖等指标。

  尤其是已经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坚持规范用药,避免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波动;同时也要通过定期监测关注相关指标的变化,并依据指标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或治疗方案,预防病情加重。另外,若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先兆症状,应及早就医治疗。(记者 梁蕾)

+1
[作者: 梁蕾  责任编辑: 杨丹宇 ]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010070110010000000000000011129091128959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