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小蘑菇撑起“致富伞”——阜平县顾家台村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保增收
顾家台村民杨伟彦正在香菇大棚内整理菌棒,准备“清棚”。 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摄
12月2日,在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外的山坳里,黑黝黝的香菇大棚鳞次栉比。走进大棚,只见脱贫户杨伟彦正在“清棚”,手脚麻利地将一个个风干的菌棒码好、出棚、装车。
“大棚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好,今年一个棚至少收入4万元。”杨伟彦说,这几年,小蘑菇在大山深处撑起“致富伞”,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让她和村民们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产业良性发展,乡亲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脱贫不脱政策,县里对脱贫户的优惠政策没有变,但咱现在心里有底了,手中有钱了,承包大棚再也不用贷款了!”杨伟彦说,自2016年承包香菇大棚以来,一年比一年挣得多,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实现了“自我造血”良性发展,这两年承包大棚都是用自有资金周转。
自2015年以来,阜平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全力推进,科学规划“一个产业核心区、四个产业带”的发展布局。作为龙泉关—天生桥产业带的重要一环,顾家台搭上了全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快车,集中流转了120亩土地,与县里的龙头企业嘉鑫公司(现更名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50个香菇大棚,并“跑”来了好政策:龙头企业生产菌棒,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农户负责大棚种植,龙头企业负责回收;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群众无需抵押便可申请贷款,每个棚可根据情况贷款5万元到10万元,政府贴息;产品销售如果低于市场价格,由保险公司补齐差价……
杨伟彦成为全村第一批试水的人,贷款承包了两个香菇大棚,当年就收入4万元。几年下来,她不仅摘掉了穷帽子,翻新了房子,还清了外债,还买了一辆十几万元的小汽车。
杨伟彦笑着说,几年来香菇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不仅自己实现了脱贫致富,还带动本村劳动力就地务工,“白天一个工一小时10元,晚上15元,最忙时一天就开支1000元。”如今,香菇产业每年带动顾家台75名闲散劳动力实现季节性就业,人年均至少增收5000元。
小香菇在大山深处撑起了致富伞。在顾家台,香菇大棚成了抢手的香饽饽。由于本村大棚是冷棚,冬季无法种植香菇,不少承包户就跑去外村承包暖棚。
距离顾家台40公里外的阜平镇耑路头村香菇种植基地,村民顾廷亮承包了两个大棚,三天前刚上完近5万个菌棒。“产业发展得好,挣钱有保障,冬天就不能闲着。两个棚至少能收入四五万元。”
“香菇产业为全村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让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认准了产业兴村的路子。”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说,在香菇产业的基础上,村里相继发展了高山林果、乡村旅游、牡丹种植等产业,乡亲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凭借研发应用平台,让群众增产又增收
“今年收入比去年多了,但感觉轻松了不少。”杨伟彦说,种植香菇不仅需要技术,还费人工,但今年增收不累的秘密是使用了新的菌种“国煦9号”,不仅出菇量高、优质菇多,而且出菇节奏均匀,节省不少人力,省去了不少管理成本。
杨伟彦说,最初种植的香菇品种全是从河北其他地方和山东、河南等地引进。这些品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差别很大,管理要点、出菇时间和产量各不相同,即使管理手段再到位,不见得保证增产增收。“有的菌种出菇快,有的就慢不少,管理起来手忙脚乱,效益还不见好,以致不少承包户中途退出。”
“能不能研发出适合咱当地的品种?”村里将杨伟彦等承包户的呼声汇总反映给县里后,阜平县马上出资组建了专家团队和技术团队,先后与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搭建研发平台,成立院士(食用菌)工作站、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等机构,打造新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应用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
“每年我们研发20至30个菌种,从中筛选出一两个优良品种再发放给菇农。”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齐建利说,他们和全国一流食用菌专家合作,成立了菌种研发中心,确立了核心技术优势,优良菌种不断推陈出新。目前正在全县推广使用的正是优中选优的国煦6号和国煦9号,确保群众增产又增收。
阜平县食用菌办公室副主任刘光东表示,小小香菇能成为顾家台的富民产业,得益于全县食用菌产业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目前,阜平食用菌产业不仅从品种研发到制棒,从香菇种植到产品深加工,从冷鲜收储到冷链物流,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还凭借产业规模和高品质掌握了市场定价权,为包括顾家台在内的全县菇农抵抗市场风险提供了强大后盾。(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 通讯员 李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