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8 08:34:09
> 正文

精彩冬奥|造雪专家详解赛道的雪

2022年02月18日 08:34:09来源: 河北日报

  男子越野双追逐比赛场景。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

  2月12日到13日,华北地区普降大雪。不过也因为这场大雪,北京冬奥赛场上,关注度极高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推迟一天。

  那么问题来了:滑雪比赛怎么还会怕下雪呢?赛场上的雪是怎样的标准?不同项目赛道上的雪又有什么不同?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被称为“冰雪魔术师”的造雪专家,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山地运行经理魏庆华。

  冬奥赛道咋还怕下雪?

  2月15日,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中国队选手谷爱凌以86.23分摘得银牌。这是谷爱凌在本届冬奥会上获得的第二块奖牌。

  实际上,这场决赛因为几天前的降雪,被推迟了一天。

  2月13日,北京冬奥会原定10时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举行的女子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因为持续的降雪被迫取消,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在本届冬奥会的云顶首秀,被迫推迟一天。

  根据组委会最新赛程,本次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在14日上午10时继续进行,决赛因此被推迟到15日上午9时30分。

  造雪专家,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山地运行经理魏庆华介绍说,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雪下得越大越好。相反,冬奥赛场的雪上项目其实非常害怕下雪。

  “因为在雪天,雪道、风力、能见度都会受到影响。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自然降雪是无法达到标准化比赛要求的。”魏庆华解释,新增积雪会使赛道表面松软,摩擦力增大,不利于选手发挥。所以赛场飘雪后工作人员会立刻清理赛道上的浮雪,降低运动员受伤的概率。

  既然如此,冬奥赛场上的雪是哪儿来的呢?

  “天然降雪只是基础,人工造雪才是关键。”魏庆华介绍说,由于现在冬奥会赛场对雪质雪量的要求较高,人工造雪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因为不同的雪上竞赛项目对雪质的要求各不相同,即使有充沛的天然降雪,也需要人工进行再造。人工造雪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上世纪80年代人工造雪技术就开始应用,包括都灵冬奥会、温哥华冬奥会、索契冬奥会以及平昌冬奥会都大量使用人工造雪。

  北京冬奥会也不例外,在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以及首钢滑雪大跳台,使用的都是人工造雪。

  魏庆华表示,张家口在去年11月初入冬时,有一场30厘米的降雪。赛区造雪时利用了这场降雪作为基底。在他看来,崇礼的气候非常适合人工造雪,出雪质量很高。“优质的人工雪密度高、强度高、易塑形,是赛道用雪的上佳选择。而且相较于天然降雪,人工雪更耐高温,人工造雪对雪场意义重大,举办滑雪赛事更是如此。”

  将人造雪视为“假雪”并不准确。水分子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存在,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不断变化,所谓造雪,只是将液态的水在低气温条件下转变为固态形式。

  “造雪机造雪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当高压气体和混合其中的小水滴被喷入寒冷的外部空气时,便会凝固成微小的冰晶。”魏庆华介绍说,水流在高压空气的作用下,会通过专用的喷嘴被雾化成微小的粒子进而被喷到寒冷的外部空气中(喷洒距离越远,雪质越好),这些小水滴在落到地面前便会凝固成为冰晶,这也就是人们看到的人造雪花。

  此外,造雪师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造雪对温度要求在0摄氏度以下,湿度最好在50%以下。造雪师需考虑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因素,根据风向和风速摆放造雪机的位置,控制好水和空气的压缩混合比,将水注入造雪机的水管。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造雪并不会消耗大量的水。全球雪场多数会充分考虑水资源循环利用问题,所造之雪会再次回到自然界水循环中,如果对相应小流域善加规划设计,融雪将大部分回流水库之中。

  关于水的循环利用,魏庆华说,现在的造雪技术是简单的由水到雪的物理过程,由水制成雪,雪消融后又变成水,再把水回收到雪场的蓄水池里。在古杨树场馆群,大蓄水池有20万吨,还有5个景观湖共5万吨,把这些融雪水蓄积起来,不仅可以供雪场重复使用,也可以在没有雪的季节用作绿化、景观、下游农业生产灌溉等。

  “我们还设置了净化池,只有好的水质才能保证好的雪质。我在多个雪场工作了30年,包括云顶和万龙滑雪场,这些雪场都是将水进行有效循环利用,既服务于雪场,又服务于雪场周边的其他业态。蓄水设施成为公共设施,有利于周边其他业态的发展。”魏庆华说。

  不同赛道对雪质要求不一样

  “对奥运赛事而言,不同赛道、不同赛场对雪质雪量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古杨树场馆群,越野滑雪场、冬季两项滑雪场和跳台滑雪场,对雪质雪量的要求都是不同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造雪。”魏庆华说。

  在造雪阶段,魏庆华的团队要负责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的三个竞赛场馆全部的造雪任务。“三个赛场造雪的面积将近30万平方米。造雪机可以出9种类型的雪,它的含水量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都用5号雪。但像越野场地就需要考虑要干一点,用3号雪,而在这个跳台初期着陆坡造雪的时候,就要用6、7号雪,赛事不同,用雪的型号也不一样。”

  魏庆华介绍说,目前他们所使用的造雪机制出的人工雪,可以细分为9种型号,标号越小越接近粉雪,号越大则越湿。白天温度较高时,使用含水量少的小号雪。当夜间达到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时,可以用高号雪,这样出雪量更大。

  刚刚造出来的雪,虽然密度大于自然降雪,但仍达不到直接在上面比赛的标准。需要经过压雪机反复碾压,雪才能逐渐变得更适合比赛需要。

  一般滑雪者偏爱在新降下的“粉雪”上滑行。专业赛事则与之完全不同,自然产生的新降雪、融化后重新凝结的雪、长期堆积的雪等各类雪况拥有不同特性,甚至雪温差异也会影响其性状。为了满足体育竞技赛事的公平性,性状稳定对雪道而言十分重要。

  比如在高山赛场项目赛事中,冰状雪是用来形容滑雪场上雪质的一种状态。这样铺设出来的雪道表面保持结晶状态,仿若有着一层薄薄的“冰壳”,硬度大,不易被破坏,在运动员高速转弯的情况下能保证雪道表面不变形,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相对完美。

  魏庆华举例说,即便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两个相近场馆,雪道也各有特点。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45厘米的雪共分3个雪层,相对靠下的雪层湿度更大,这样可保证较好地与坡道冻结。表层雪湿度低则是因为平压后要保证一定的疏松度,保证运动员滑行安全。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造雪工作虽然造雪量大,但造雪要求则简单许多,只需要相对干燥的雪。

  冬奥赛场雪质备受好评

  “滑雪赛道上的雪况非常完美。这里的场馆、赛道、雪,可以说是我们滑雪运动员的天堂。”不久前,在体验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赛道后,国际雪联高山滑雪委员会主席伯恩哈德·鲁西感叹道。

  如此评价离不开像魏庆华一样大批“冰雪魔术师”的悉心工作。

  在造雪阶段,古杨树场馆群的造雪工作从去年11月初开始,用时7周顺利完成。按照比赛要求,进入北京冬奥会赛时后,无特殊情况,场馆已不再进行造雪工作,以防赛道雪质发生改变,保持雪质的稳定。压雪工作则根据每天的比赛设置及使用的场地,在夜间进行,并在规定时间将赛道交给竞赛部门。

  而针对赛时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魏庆华表示,他们事先也都做了相应的预案。

  “比如遇高温融雪,我们会和气象领域保持紧密沟通,他们会提前进行24小时、72小时和一周、15天的天气预报,帮助我们早做应对。”魏庆华说,而一旦出现高温融雪,三个场馆也都提前备有相当量的储备用雪,他们在三个赛场准备了超过10万立方米的储备雪。

  当然,现场临时处置更加凸显赛场运行工作的快速高效。

  2月13日,天气预报的大雪如期而至。当日下午,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将进行越野滑雪男子4×10公里接力赛。魏庆华和团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延迟赛道压雪、鼓风机吹蚀雪槽内积雪、试滑员赛前赛中多次滑行整理赛道等多种方法,高效应对了暴雪天气,保证了比赛顺利进行。

  2月11日,冬奥会开赛第8天。赛事官员提出要对冬季两项滑雪的核心区域靶池内设置的摄像机位置进行调整,为了避免对运动员卧射产生一定影响,需要设一道小的雪墙遮挡。

  当古杨树场馆群山地运行经理约翰·阿尔伯格询问魏庆华能否做此项工作时,魏庆华爽快地答应了。而当阿尔伯格再问能否在一两天时间内完成时,魏庆华告诉他当晚即可完成。

  约翰·阿尔伯格闻言用疑惑的眼神再次探询,魏庆华点头确定。这位赛事官员有些诧异,给了魏庆华一个大大的拥抱作为感谢。

  说干就干,当晚7时30分,训练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离场后,魏庆华带领团队进场展开工作,夜半即完成,效率和质量兼备。

  “雪场给我们配备了厚厚的防寒服和手套,但在作业时,我们有时候会选择徒手作业。干两分钟,把手揣到怀里暖一暖,再接着干。”魏庆华说,“越是关键时刻,我们越要冲到工作第一线。”冬奥会开赛以来,良好的雪质和运行维护工作受到国内外运动员的好评。“投入冬奥会造雪工作,是我们的责任,更是荣耀。如果中国运动员能在这片场地上取得好成绩,所有付出都值得!”(河北日报记者 袁伟华)

+1
[作者: 袁伟华  责任编辑: 袁丽娜 ]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01007011001000000000000001111327112838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