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上弯连弯,哎嗨哟;九曲回转往前赶,哎嗨哟;一声号子我一身汗,哎嗨哟……”
运河水宛如明镜般,清晰地映着雨后的天空。张俊正望着运河,亮开嗓门唱起了船工号子,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回荡在空中。
今年73岁的张俊正,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县船工号子的传承人之一。他告诉记者,过去没有铁路的时候,大运河就是“高速路”,各种物品都靠运河的船只运输,当时的捷地村非常繁华。没有机械的时候,船只启程或靠岸都要靠纤夫拉。号子是提示大伙儿一起使劲儿的信号。流传了数百年的船工号子,是鲜活的运河记忆。“能将这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张俊正是沧县船工号子的传承人之一。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晓晓 摄在沧县,作为南运河的主要分洪河道之一,捷地减河自西向东流向渤海,与南北流向的大运河在捷地村形成一个臂弯。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捷地村自古就有“水旱码头”之称。行走在河北沧县的大运河畔,耳边响起号子声,仿佛让人又回到了曾经繁忙的运河。
从2007年开始,沧州市有计划地将运河船工号子整理成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如今,船工号子已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京杭大运河一张响亮的名片。
“目前,我们已拥有非遗项目32项。为了更好地传承运河文化,沧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沧县大运河办郑平平告诉记者,沧县将继续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展现千年运河绵延鲜活的历史文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晨曦中的南运河和减河。王剑江 摄
“古色古韵的御碑苑,蜿蜒流淌的运河水……走着,看着,这些景,总也看不厌,拍不完。”运河两岸,或举着手机,或架着相机,或摆弄着航拍器,总能看到一个喜欢摄影的人在专注地拍摄。今年54岁的王剑江是沧州市黑白艺术摄影协会主席。作为土生土长的沧州人,王剑江对大运河有着深厚的情感,每隔几天就要到大运河边,记录这里的变迁。
捷地减河的变化。王剑江 摄
为了见证发展的印记,王剑江珍藏了很多沧州有地标意义的老照片。“我喜欢拍摄,希望用镜头记录更多的家乡变化,拍出多彩的生活。”他遵循老前辈们走过的路,用无人机拍出同高度、同角位的好照片,用对比的形式记录沧州的发展和变迁。
“这是我四年前拍摄的捷地村,当时捷地减河都干涸了,附近村民在河道放羊。再看今年上半年拍的同一位置的照片,水草丰茂,宛如烟雨江南。”王剑江激动地说。
占地4000亩的沧州园博园内,北山拔地而起,主园区、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中心和大化工业遗存提升改造3个板块均显现雏形;百狮园中,潺潺运河水缓缓流淌,不远处的沧曲书舍,大运河文化摄影展生动展示运河文化;改造提升中的运河公园里,人们忙着拍照合影,即将建成的儿童游乐场已显现出轮廓……
据了解,今年以来,沧州市谋划推进18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加快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运河生态景观带、全域文化旅游带、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带,推动构建“河为线、城为珠、线穿珠、珠带面”的融合发展格局。
如今,漫步大运河河畔,处处涌动着新生。不只是沧州,在衡水、廊坊、邢台、邯郸、雄安新区等大运河流经之地,昔日运河两岸都焕然一新。河北正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擦亮运河文化名片。赏运河风景、品运河文化、听运河故事、传运河精神,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的燕赵大地迎来了蝶变,沿线城市大放异彩,大运河正在重现灿烂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