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覆盖、保基本”向“优结构、提质量”转变
我市积极构建公益普惠学前公共服务体系
为加快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公共服务体系,我市创新服务举措,以扩大优质普惠资源为引领,努力实现从“广覆盖、保基本”向“优结构、提质量”方向的转变,着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数据统计,2021年至今,我市学前教育资金总投入多达6.23亿元。特别是全市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至2021年底,共扶持创办普惠性民办园965所,近14.4万名幼儿家庭直接受益。今年,全市又新创建普惠性民办园105所,新增普惠学位1.9万余个。
我市科学确定财政扶持补贴的普惠性民办园范围和保教费价格区间。创新服务举措,出台了《石家庄市普惠性民办园建设奖补资金管理办法》。采取“幼儿家庭分段补、优质办园有奖补”的“双补”方式。在幼儿保教费补贴方面,分段补贴幼儿家庭保教费资金,不同收费段的分别补250元或300元,直接增强了百姓学前教育获得感。产权移交辖区政府的居民住宅项目配套建设幼儿园为普惠性民办园的,通过减免租金的方式予以扶持。积极鼓励各地采取配置玩教具、改善办园条件、购买保安服务等多种举措加以扶持。
作为国家特教改革实验区,我市通过实施“幼特融合”工程,实现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与教育。在落实现有的国家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基础上,创新增设了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残疾幼儿的普惠性民办园资助经费制度,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用于减免此类儿童的保教费、餐费,彰显了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体现了教育公平。
我市还采取升类奖励和优质园扶持举措,激励优质民办园加入普惠行列。经审核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园每升级一次由市级财政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扶持补贴。已达到城市一类及以上等级的普惠性民办园由市级财政给予每年6万元的扶持补贴。为让真正优质的民办园成为普惠性民办园,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在普惠性民办园创建环节上,我市明确了衔接有序、规范科学的四阶段流程,即“预算、申报阶段—审核、抽评阶段—复核、公示阶段—奖补、提质阶段”,做到了步骤有规范、时间有节点。本着“方便家长、便于工作”的原则,我市以幼儿实际出勤为基准,经园所公示后,补贴资金通过银行按月集中打卡发放至幼儿家庭。
我市还对公办园价格进行了规范调整,实现了“公办园调一点、民办园补一点”,群众的教育公平和学前教育获得感得到极大提升。各(县、市)区结合学前行动计划,逐年增加公益普惠的投入,有效扩增了普惠资源。
创建普惠性民办园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规范、优质的学前教育。我市坚持监管与帮扶并重,不断提升普惠性民办园办园品质。一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文件,对普惠性民办园安全、卫生、饮食、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严格动态监管。另一方面通过向普惠性民办园派驻优秀公办园长指导,举办普惠性民办园专场师资免费培训,以及省市示范园与普惠性民办园结对帮扶,园长荣誉激励等多种举措提升了普惠性民办园师资素质。(记者 赵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