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桥梁
(一)潘家沟桥。始建于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长有16米多,是用木梁,以石板,石条砌成,桥为三洞。又叫过小石桥。还据老辈人讲,最早叫过汇济桥,但没见过文字记载。又说在清朝光绪年间被洪水冲毁过,经过多次维修。1966年这次重修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该桥是潘家沟、韭菜沟居民通往市区的主要桥梁。其桥下可通行车辆。
(二)大石桥。始建于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整体以料石砌成,故名大石桥。旧时,这座桥梁周围环境很美,是人们清暑乘凉,儿童游戏的好去处。此处的近处就是陕西营,于家沟的居民聚居的地方,总显得这座桥的人们流通的很多,很热闹。它也是通往西大街、马市街的主要通道。
(三)二仙居桥。始建于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开浚西沟新河时,就建起这座桥。当时,取名叫庆安桥。后来因为在桥北端有家酒馆,有过2位饮酒人,人们说这2位是酒仙神仙的传说,酒馆叫二仙居,又说这2仙在桥洞子住过。酒馆馆名叫二仙居,这桥叫起二仙居桥。
(四)通济桥。始建于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桥墩为料石砌筑的,桥梁为大方木,方木用三合土垫压后,砌筑石条。桥栏用青砖砌成。道光21年(公元1841年)又经一次重修。这座桥是两岸通商贸易和人行的主要要桥梁。其桥梁的东侧河滩里曾是街里的集市市场,饭市和卖柴草的地方。
(五)通衢桥。始建于清代,年份不详。建在由南营子街四条胡同下口通向草市的一座木桥。早就被冲毁,是木架结构土桥。
六、学校和私塾馆、老营坊:
(一)清真东寺对面,有所南营子女子小学校,是宣统3年建校的。是老街区里惟一的一处女子念小学的学校。也就是武烈路小学校的前身。原在这所学校有校长室,教员室5间,学生教室15间。
(二)姜会东私塾馆。位于旱河沿街柳家胡同南口,书馆小院是一处四合院,有西厢房3间是学生教室。有20多名小学生在此读圣贤的四书五经。启蒙学生要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当你在从院前路过就可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姜会东老人是从民国初年就在这办私塾馆的。
(三)现在的营坊路,就有过清代的巴总营、千总营。在通济桥南还有白旗营坊,有过清兵驻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