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古称赵州),燕南重地,冀北名区。座落在古城东南隅,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古称安济桥)遥遥相望的赵州观音院,就是今天的柏林禅寺。柏林禅寺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
沧桑几度,香火绵延,这座古刹迄今已经过1700多年的历史变迁。
据史料记载,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在去印度取经之前,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曾驻锡观音院,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
晚唐时期,高僧从谂禅师在赵州古观音院驻锡四十年之久,化行燕赵,弘法利生,建立宗风,法流天下。禅师门风高峻,宗主一方,时人不敢直称其名,尊为"赵州和尚"或"赵州古佛"。赵州禅师圆融二世,门风朗峻,禅机活泼,接引众生,触机即发,随缘施教,了无滞疑。"平常心是道","本份事接人"是赵州和尚的日用禅语,旨在教导学人在日常生活中悟道,如实知自心。赵州禅师曾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道不远人,只在目前。"告诫学人,本份事在脚下,平常心现当前,当相即道,即事而真,遂有"吃茶去"、"洗钵去"、"赵州桥"、"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流传于四海丛林。
赵州禅师一生精勤求法传道,生活十分朴素清贫,其《行状》云:"住持枯槁,志效古人。僧堂无前后架,旋营斋食。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他有《十二时歌》,写到自己的衣、食、住。其衣:"裙子偏衫个也无,袈裟形相些些有,裤无腰,裤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其食:"苦沙盐、大麦醋、蜀黍米饭薤莴苣…"。其住:"土塌床、破盖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然而,老禅师却:"唯称供养不等闲,和尚道心须坚固。"
晚年,当地主政燕、赵二王竞相供养,并拟在王府内辟地营造禅宫。禅师闻之即予制止,并坚定地说:"若动着一茎草,老僧即归赵州。"当时朝廷尊其德行,特赐紫袈裟。地方官员具威仪迎接,而赵州禅师则坚让不受。
赵州禅师住世百二十年,行化四方,声播宇内,僧俗咸敬,人天共仰。其松柏气节,有如高山流水,令人叹为观止。
赵州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曰真际禅师,塔曰光祖之塔。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写真刻石。柏林禅寺现存的赵州塔建于元代,全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高33米,七层,下有莲花须弥座,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从此,古观音院这一方宝刹即由赵州和尚而闻名天下,成为佛教史上一座享有盛誉的禅林古寺--赵州祖庭。
宋、元、明、清数百年间,高僧辈出,寺塔重修,屡受帝王敕封,臣民祟仰,宗风未坠,古柏常青。
近百年来,柏林禅寺屡遭劫难,殿堂、经像荡然无存,在残碑断碣、蔓草荒烟间,仅存赵州祖师塔及唐柏20余株,形影相依,一片凄凉。
1988年5月1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柏林禅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交河北省佛教协会管理,并逐步筹资修复。在净慧法师主持下,1991年正式规划施工,历时五年,今日赵州祖庭已一改当年"破砖乱瓦毛毛草"的荒败景象,一座座殿堂楼阁拔地而起,一次次法会海众云来,青年僧才茁壮成长,赵州门风后继有人。
1990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日),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以及当地的佛教信众一千多人,在寒风微雨中敲锣打鼓迎接汉白玉释迥牟尼佛像和观世音菩萨像进寺,并举行安座仪式,道场初建,佛菩萨像先至,没有殿堂,只好暂时于露天草庐中安奉。
释迦佛坐像高3米,重10吨,右手作"施无畏印",表示赐与众生安乐;左手作"与愿印",表示成就众生善愿。此像系美国纽约正觉寺住持佛性法师施资供奉。1991年1月23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柏林禅寺举行佛像安奉后的第一次大型法会以纪念佛陀成道之期。
柏林禅寺普光明殿占地面积380平米,为砖木结构单檐宫殿式建筑,上覆黄硫璃瓦,风格典雅,庄严古朴,佛殿正中安奉着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坐像,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普光明殿题写匾额和楹联。普光明殿于1991年11月动工兴建,1992年7月底全部竣工,8月28日(农历八月初一日)隆重举行了落成开光典礼。这一大型主体建筑的完成,得到国内外诸山大德、长者居士的慷慨布施,特别是美国纽约佛性法师大力支持,捐赠巨款。
|